傳聞上師開示 法水遍佈長流(一)開示篇
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6 智者除心 愚者除境

    開示篇06 智者除心 愚者除境

       智者除心 愚者除境      佛七期間,有的人打得法喜充滿,有的人整天念佛卻念得心裡全都是煩惱。煩惱積在心裡,不開懷!早上聽到,某位大眾師頭磕到桌子,磕了很大一下,我想:「這下要開悟了。」開悟,是沒有一定的時間,也沒有一定的地方,不一定的,說不定這一下磕那麼大力,可能會開悟了。     修行在這個「一心」,一心的時候,無有定處,無有一處可以預知何時要開悟,總之,我們修行心要專。現在有在家居士在這裡打佛七,但是有些人的心呢?還會罣礙家裡。而我們出家眾在念佛,雖然說念得很虔誠,但是心還是會打妄想的。所以說,這個修行一定要「有心」、要「有主」。對一切事情,乃至一切法都一樣,要有主宰,當下要「直心」,用功也是一樣。一切妄念,是由於人心中無主,若是無主,妄念就生出來。修行有粗與細,粗的方面,就是我們每天六根與六塵相對,所產生「無主宰」的感觸,無主宰,心就被境轉,隨即起煩惱,生出種種的分別。因緣好時,是將別人稱讚得無與倫比,因緣不好時,是恨對方入骨,這是眾生的毛病,也全是因我們的疑心所起。你所想的,就是你的「我見」,有這些知見,在用功、行持的時候,就無法一心,無法直心,念佛的念頭,更無法一直保持下去。    所以說當下要直心,看到什麼東西不要去分別。分別對自己不利,起了種種疑心,依自己的推測,生出種種的煩惱,對自己不利,與別人無關。所以說,日常生活中,平常心就是道。你看老師父開示,也是在說平常心。觀照平常的起心動念,就是修行。起心動念若是不正,沒有正念,再怎麼用功也難收成效。念到喉嚨破了、拜到膝蓋破了,還是無法一心,因為「無主」。修行主要是斷這個妄念,妄念也叫作妄想,歷代祖師教我們的,叫我們參禪學道,也是要斷這個妄想、斷這個妄念,乃至一切經典,佛法裡面最高的要求,也是要我們斷除這妄想、去掉這執著。最圓融的修行方法,也是要我們斷除妄想。    本師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慈悲,不問自說這本《阿彌陀經》,令末法眾生有所依靠,以持名念佛的方法,令我們可以迅速的達到修行法的宗旨,解脫娑婆世界的生死。這本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教大家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了脫娑婆世界,出離無始劫來的輪迴,脫離這生死的苦海。雖然在念佛,那個「有所念的心」還非真,還不是我們本來那個「無念」。真如本性,本來是無念的,因為我們在念佛,還有一個「有」心在念,還有一個「我」在念,這就不是無念,只算是妄念。這念佛的功夫,要念到「念而不念,不念自念」,念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就叫作「理」一心不亂。之所以「理」不能一心不亂,就是因為「事」,事是什麼呢?「事」是說行住坐臥,這個心時時念佛,不讓一點點的妄念生出來。現在我們修行不能一心,就因為老是觀察別人,自己不顧,顧別人,眼睛所看的,都是看別人那個好,那個不好,全在分別他人的事情,不知道出家是為了什麼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要來修行,不論在家出家都一樣,就是要斷除這個妄想。記得初出家的時候,我也是很好事相,請示師父:「一天到晚聽人說『開悟』,這開悟是什麼意思?要如何做才會開悟呢?等到何時才會開悟呢?」老師父開示:「當你沒有一點妄念的時候,就會開悟了。」悟是悟到什麼呢?就是悟佛知見,唯有悟出佛的知見,才能入佛的智。入佛的智,才能修行,心才能夠自在。從這六根見聞覺知裡面,你才能去行,一個「定心」在其中。我們現在無法「定心」,種種的妄想很多,就是還沒悟佛的知見。老師父說有所悟,才能去行,因為知道如何行,才不會走錯。悟有大悟與小悟,稍微接觸一下也是在悟;像我們曉得要來修行,是「悟」,悟出這娑婆世界是苦海。沈淪在生死輪迴這就不能叫作「悟」,所以說我們以「悟」深入佛法。念佛若是「有」心在念,還是妄念,就要念到沒有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,沒有「我」在念,像老師父所說:沒有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。那個時候,才能達到一心不亂。     釋迦牟尼佛曾開示,大地一切眾生,都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是都被這個「妄想」蓋住,無法「悟」、無法「證」。今天就開示要以念佛一念,收攝種種念頭,歸在一念。如此一來,慢慢的就沒煩惱,無好壞分別,沒這些散亂心去觀顧別人,自生煩惱。老師父曾說:「你看人家不行,你自己心在煩惱,別人也不知道,那是誰不利呢?是這個修行的人不利。」    在末法時代修行,以念佛法門,來接引眾生。所以每個月來打佛七,定期來修持這法門,由常住定規矩,讓大家依照規矩來行持,定我們的心,不然心會四處亂跑。古時出家修行,依止哪個常住,就隨順該常住的意思,不是常住在隨順人眾的妄念。若在大陸叢林,常住大眾上千個、好幾百個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,而一個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,這麼多的念頭,常住如何能去隨順人眾呢?假使你們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思想,就不能安定,不能安住。若隨順常住,就是以常住的規矩為體,心中有一個主,大家照這個方法去行去修,慢慢的就無我。無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,沒有一個「我」的意見,沒有一個「我」的意思存在,對你的修行就有很大幫助,你的心,自然就會安定下來。    心若無主的人,走到哪裡都沒辦法。一早醒來,眼睛尚未睜開,想東想西、想好想壞,乃至幾百年前的事情也拿出來想,這都叫作「妄念」。必須以這個專一的心念佛,一心去念,去除妄念,同時心也要有正念,不然只是念佛,事情一來,念頭轉不過去,念佛的心就中斷了,不能再保持下去。    念佛也是要發心,這個念佛的心要切,才能了生死。「了生死」是要做什麼呢?也是要度人。不是說我好就好了,管別人怎麼樣,這也不對。所以老師父常常開示:「未成佛,先度眾生。」他說:「我沒度完,還是得再來。」意思是說,趁現在盡所有的力量,趕快度眾生,否則沒度完,還是得再來這個世界。這就是他的願力呀!老師父常常叫我們要有「願」,這個「願」是為了什麼?不是為你自己,「願」就是為了眾生,你才發得出來。有眾生才會發這個慈悲心出來,才有這個願力出來,不是為你自己在發願。為你自己怎麼叫做發願呢?    這個「願」是無色相的願,不是有色相的,說我在做這、我在做那,那都是有色相的,願是無色相,是放在你的心中。心中有個「主」,碰到什麼境,種種的事情,就會提醒自己:「我在修行,要如何來過這個劫。」經典上說:「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終不以此苦,退失菩提心。」就是要我們發菩提心,堅持這個道心。菩提就是「覺」,覺就是「道」,道就是「妙心」。無色相的心,就是被妄想害到,才會使得身心不能自在,進而生出種種煩惱,所以我們要起慚愧心、起勇猛精進的心,迴光返照,向這個自性去求,否則釋迦牟尼佛再出世,也是沒辦法度我們。    心一天轉來轉去,轉出無量無邊的念頭,你要讓它都不要想,不可能!只有依這個「阿彌陀佛」的聖號,放在你的心,讓它都轉成「佛號」,轉成「佛」的音聲,不要讓妄想的聲音侵入。講是這樣講,要自己「去行」、「去覺」。像師父常開示,講歸講,自己去「覺」才會知道,不然講再多也沒有用。所以說,「平常心就是道」,日常生活自自然然,自自在在沒煩惱,不管別人的閒事,眼睛不去觀顧誰的好壞,留意人家怎麼樣,這點最要緊,講好講壞都是你自己,稱讚人家,稱讚到極點也是你自己,誹謗人家,誹謗到極點也是你自己,口業都是自己造作的。所以說:「若識得本心,大地無寸土。」若能察覺心的起心動念,是善還是惡,就是參你自己。所以說,有智慧的人,除這個心,沒智慧的人,除這個境。這個境你要如何除呢?修行是除心不是除境,除心才會自在,才會安定,不是看外面的事情,拿來放在心上紛亂。    老師父常開示:「是你眼睛看好壞,是你自己起分別。」老師父所教的都是很解脫的法門,但是大家都不會運用。所以說念佛,一心念佛,正在念佛的時候,一念清淨念,沒有那些妄想雜念,這樣打佛七,才能行持到「心」;即使不能一心,最低限度能夠沒煩惱。在念佛的時候,沒煩惱沒妄想,靜靜念,觀顧這個念佛音,這是最要緊的。所以說煩惱妄想大家都有,就是要來修這些東西,不然要修什麼呢?好好來保握寶貴的時間,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、中土難生、善知識難遇,要把握這寶貴的時間來念佛,人命無常在呼吸間,一口氣沒來就變成灰壤,好像土壤一樣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希望大家智慧增長,念佛的心更加堅強,對我們修行有所幫助。 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5 妄想來時要如何----客塵

    開示篇05 妄想來時要如何――客塵

    妄想來時要如何           ――客塵 妄想來時要如何?不要讓這個妄想繼續下去,不要想。現在來說這個妄想,《楞嚴經》裡記載,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祂那個時候修證菩提,始創「如來」、「佛子」,開示:「一切的眾生不能夠悟這個『道』,不能夠修證羅漢果,就是因為客塵煩惱所致。」說這句話之後,又繼續問在會的諸大弟子,每個人用什麼方法來證果,各自將修行的方法說出來供大眾作參考。在會的弟子裡面,有一位比丘叫做憍陳如比丘,這個比丘是位尊者,說出他就是因為悟這個「客塵」二字而證果。他譬喻說:一個人旅遊在外,他要到客棧休息寄宿。隔日天亮,吃飽飯後,一切就緒,行李準備好就離開。但是客棧的主人,就沒這個煩惱,不用吃飽就趕快走,可以繼續住下,可是客人呢?只是歇腳寄宿,只是暫時借住的,當然行李要帶著,因為這裡不能安住,就是叫作「客」。若說這個「塵」呢?《楞嚴經》裡有很好的譬喻:像太陽剛昇上來的時候,剛好照到屋內,甚至從窗戶的一個縫隙照進去,在那狹窄的縫隙裡面,會看到有很微細的微塵在那裡浮動,憍陳如尊者就用這個譬喻,說明在虛空中搖動的就是「塵」。我們的妄想就好比這客塵,所謂「塵」,就是我們心裡很微細的煩惱,你要仔細觀照才察覺得到。這妄想無始以來在我們心中,起伏不定,我們都從未去感覺它。正因為我們現在出家修行,才察覺,知道什麼叫作「妄想」。若在社會,在家人沒學佛,不知道那叫作「妄想」,一天就是隨著妄想在轉,在這世俗隨這妄想心在轉,一直生死輪迴。就因我們在修行,修學這個佛法,才知道什麼叫作「妄想」。這微細的妄想,微細的煩惱,時時刻刻在我們心中,若沒有仔細的觀照,沒辦法瞭解,沒辦法知道。這麼多微細的煩惱,要在心靜下來的時候,在靜慮的時候,才會跑出來。若用功用得不夠,就會被這妄想轉去,流浪在這無始劫中,浮沉在這生死海中。社會世俗人沒學佛,連妄想是什麼都不知道,一天過一天,跟這個妄想在輪迴生死,而我們出家修行人,這妄想一來,就知道,這是妄想,不要去執著。若是執著它的話,就和社會世俗人一樣要輪迴生死。這一生出世姓張,下一世換姓李,這樣生生世世一直更替,改頭換面。這世生為男人,來世轉做女人,乃至一切眾生,改頭換面一直在那裡輪轉,全都是因為這個煩惱、妄想所致。所以我們用功,就是要斷煩惱及妄想。我們的「本性」,本來常住的真心,就是不動,沒有「來」,沒有「去」。正如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言: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。」不生不滅,那是我們本來的「心」,清淨的本性。好比這客棧的主人,這「主人」就是說我們的心,不動,而客人住一住,他終是要離開,但是主人不用離開!所以說,自性好比這虛空一樣,即使塵埃微塵,在虛空裡面,這虛空還是一樣地自在。塵埃無論飛揚出去,或是還在,虛空都是不動的。經典有很多地方,都用這個虛空來譬喻我們的本性,譬喻我們的心,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的心好比這個虛空,那麼自在、不動。但是這「妄想」呢?就好比這客人,住一住還是要離開。所以常常跟你們開示,妄想若來,不要去理它,就是這個意思。妄想好像客人,你不要管它,它自己會走,就是這個意思。《楞嚴經》裡面,這位尊者以客塵來譬喻修行的過程,實在是很好!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4 四者懺悔業障

    開示篇04 四者懺悔業障

        四者懺悔業障     無始以來,我們所造作的業,不知多少,難以計算。每天課誦,十大願王第四「懺悔業障」,是說一個修行的人,每天都要「求懺悔」,要這個「心」勤求懺悔,並懺悔「口業」,這兩項最要緊。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業不知有多少,一世一世、一劫一劫不斷地造作,所做的業一直增加,所以說所造的業無量無邊。    如果說所造的業障,是有個體相的話,虛空這麼大也裝不下去,而我們的業就是這麼多。今天我們來修行,種種的障礙,種種的病苦,這都是因過去所做的業導致,所以要懺悔業障、要發願。修行過程中假使有病苦,輕微的就拿藥吃一吃,不要起煩惱;若病重時,起了很大的煩惱,就要像老師父所教的,「要甘願還!要甘願還!」過去我們不知害人多慘,傷人心多嚴重,殺盜淫妄飲各方面都造了罪,所以這世來修行,一定有這些業報,要歡喜甘願償還。     懺悔有三種,第一是發露懺悔,第二觀相懺悔,第三就是叫作觀無生的懺悔。「發露懺悔」就是說,譬如我們造作《梵網經》裡面所提及之四十八輕罪,在這大眾中,來發露你的罪,對過去所做的求懺悔,這就叫做「發露懺悔」。    第二種「觀相懺悔」,觀相懺悔是什麼呢?就是每天拜佛,頂禮阿彌陀佛、向十方諸佛求懺悔。《梵網經》裡面提到,如果犯的是十重罪,要一心一意求懺悔,頂禮三千佛,虔誠求懺悔,直到佛來跟你摩頂、授記,乃至你看到祥光、看到種種的瑞相,這樣十重罪才會消,這叫觀相懺悔。每天禮佛求懺悔,這就屬於「觀相懺悔」,但要誠心,一心一意求懺悔。   「觀無生的懺悔」,就是說從心來求懺悔。我們所做的罪業,都是從這個心生出來的,所以經典中說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。」意思是說,罪福都是由這個心生出來的,造福造業都是這個心,做功德,修佛,修成佛道,都是心去修的;而造業,墮落也都是心去做的,所以說罪從心起將心懺。既然罪是從這個心來造作的,就要從這個心來懺悔。   「懺悔」是什麼呢?就是懺除以前所做,悔過以後不要再做,這叫作求懺悔。罪由這個心造作,就要由這個心來求懺悔,保證以後不再做了。「觀相懺悔」,雖然每天在懺悔,邊拜邊求懺悔,迴光返照自己所做的不對,但事過境遷,事還在心裡打轉,還心不甘願,還在那裡罵,這就是叫作「心沒消滅」,你這個心還有罪相在,還有這些事相呀!所以不能消滅你的罪,如果是這樣,不算是真正的懺悔。   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從心來虔誠求懺悔,保證以前所做的,以後不再違犯,那麼心中沒有這回事,就是說心滅。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心如果沒這件事,這個罪也就消滅。自性是空的,既然是空的,就沒有一個自體存在,若是有自體存在的話,則所做的罪有相有體,虛空這麼大也裝不下,可見罪相是空的,是人所做出來、所想出來的,所以不要執著過去。     我們求懺悔不要再做,這個心念不要一直放著,我剛才做了什麼怎樣怎樣,這叫作障礙,對修行有所障礙。只要一心念佛,坐禪參禪都一樣,過去的事就過去了,過去心不可得,不要一直將那些事常常放在心頭,令自己悶悶不樂,使心裡不能清淨。「我做這個事情,怎麼會這樣?」還是有一個「我」,有一個我在「做」,有一個我在做「什麼事」,三輪不能體空。所以說,佛法譬喻來譬喻去,都是針對這個心。「罪滅心亡兩俱空」,如果這個心沒有再起,將罪消滅,罪滅心亡,「是則名為真懺悔」,這就叫作真正的求懺悔。     我們所做的違失,求懺悔時,真心地求懺悔,過去了就好,不要再放在心裡。如果不小心犯了錯,驟起煩惱,心裡過不去,暗自難過,只要知道無心之過並非故意的,向佛祖求懺悔,過去就算了,不要將這件事常常放在心裡,不然也會障礙我們修行。     今天我們禮懺,懺悔過去無始以來的業障,一心求懺悔。平時日常生活中,大大小小的罪,都要從這個心去求懺悔,什麼事情都說「我自己不對」。「常見自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若常常看到自己不對,就跟修行的「道」相應了。若常說人家不對,說自己對,這樣就有厭惡心。常常說人家不對,就是有「瞋恨心」,有「我見」,有道是「一念瞋恨起,百萬障門開」,就是說一念瞋恨若來,許許多多業障,都會來障礙你的修行。所以說,不要常說別人不對,要迴光返照我們自己不對,我們是要修行的,這樣修下去,六根才會清淨。     常說人家不對,眼睛看、耳朵聽的都不順遂,就會有煩惱。縱然你沒將煩惱表明出來,但你心裡面在煩惱,這也是修行的障礙。這「心法」要瞭解一下,日常生活一舉一動,這都是修行。並非「念經、念佛才是修行,沒念經、沒念佛就不是修行。」修行是這個心,是心在求解脫。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3 無生法忍 攝眼耳根等

    開示篇03 無生法忍 攝眼耳根等

       無生法忍 攝眼耳根等     「往生西方,求生淨土」,由於人生在世,並不能永久讓你住在世間,所以老師父常常開示:「即使在世間活到一百歲,還是得死。」所以說,我們修行的人要體悟,人出生在這世間的壽命那麼短,有一個期限。有生必有死,不可能出生了不會死,各種動物都是一樣,乃至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一樣,眼睛看得到的,有生就有滅。就是因為這點原因,了知世間這麼無常,不是永遠可以讓我們常住的,三界如火宅,若不快點修,以後再生死輪迴,永遠在這個娑婆世界輪迴,所以我們要「求生淨土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佛祖宣說這個法門給我們,開示這世間現處於末法時代,在娑婆世界修行,實在是很困難,很不簡單,因為惡因緣較多,善緣較少。若要在娑婆世界,修成菩薩度眾生,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你自己不能自度,要怎樣度他人?所以說要發願求生淨土。娑婆世界這麼難修,我們就先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證得不退轉,再繼續修,聆聽阿彌陀佛說法,證得無生法忍。所以說修行先「有生」,先往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裡再證得「無生」。因為在娑婆世界修行,想證得無生法忍,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所以先往生淨土,到那裡再證得無生法忍。        「無生法忍」,分為「生忍」和「法忍」。生忍裡面又分「順忍」和「逆忍」。        什麼叫做「順忍」?順就是譬如說信徒對你很恭敬,種種名聞利養;但是這個時候你如果想說:「我修得這麼好,信徒對我非常的恭敬,供養種種。」這就是叫做貢高心、我慢心。貢高我慢心啊,就不能符合生忍中「順忍」的要求了。「順忍」就是說一旦好的境界來,你的心可以安忍不動,無論什麼順境,心都不為所動。那「逆忍」呢?就是對誹謗、刺激等逆境,心也是不動,這叫做逆忍。  「法忍」呢?法忍分做兩項,即「心法忍」跟「非心法忍」。  「心法忍」就是專指忍辱來說,一切眾生都對你惡言相待,罵你、誹謗你、污辱你,這種境若來,你心可以安住不動,這叫做「心法忍」。「非心法忍」就是,譬如說寒熱或者是蚊蟲叮咬種種,心也是不動。有的人尚未信仰佛教,親近三寶時,若被蚊蟲叮到,氣得要死,起了瞋心,「它咬我咬得這樣,把它打死。」身為修行的人,若是蚊子叮咬,只要把它揮走即可,切莫殺生。乃至感受天氣的種種變化,這屬五蘊中的感觸,你這個心不動,譬如說天寒的時候,感覺很冷,或是身體不適種種,你的心不動,不起煩惱,這也是一種「忍」。譬喻是說不盡的,現在只是簡略說明一下,日常生活中,平常心就是道,自己用心去體會,凡遇到什麼人、事、境,我們就去迴光返照、去體會,不可以起煩惱,這就是一種「忍」。無生法忍,就是說心不動。    經典常說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何謂無緣大慈?譬如與這眾生無緣,但看到他在難過、痛苦的時候,或者是看到他在造惡業的時候,也要發起慈悲心,來幫忙他,防止他造作惡業,或使他能夠離苦,這叫做「無緣大慈」。大家在一起修行的時候,你感覺這個人很不順眼,常常那個模樣,看了令人很起煩惱,這個時候你也要發慈悲心,對於不認識的無緣眾生,更加要盡心。我們都已受過三壇大戒,第一就先要「廣度眾生」,欲度眾生,這個「無緣大慈」的條件一定要具足。  「同體大悲」呢?意思一樣,眾生都是一體,都有佛性,同樣都會成佛,所以看他痛苦的時候,就要觀想,「眾生都是一體的,都是有佛性」,要起這個大悲心來。雖然這個人常常讓你起煩惱,令人看了不順眼,但是這個時候,要怎樣對治你自己的心?「不是他不好啊,是我們自己不好!」你如果沒辦法把這個心壓下去,就要這樣觀想。「他也是佛,他也有佛性。眾生都是一體的,我不可以輕視他。」所以說,隨順一切眾生,就是隨順一切諸佛;恆順一切眾生,就是恆順一切諸佛菩薩,我們若有這個心,時時刻刻煩惱不生。若煩惱一來,面對不如意的事情、不順眼的事情,你的心就作如是觀想,切莫煩惱,更不可令煩惱熾盛壯大,這叫做「同體大悲」。    老師父常常開示:「眼耳鼻舌身意。」說你這個眼睛呀!眼根所看的,就有所執著,譬如說「東西很美」,這就是分別,分別之後,因為這個東西很美,就起了貪愛之心,起這貪「愛」的心,就想要拿「取」佔有。你覺得花很美,起這個念頭,隨後你就向人討取,或是直接摘採,這是很平常的事情。此時這個心,看境就著境,屬於「眼根」,是執著好的。    另外一種是你看不順眼,由於每一個人品性都不一樣,思想、行動,都是過去因果來的,千差萬別,所以說若以你的思想來看,這個人令人看了很討厭,愈看愈討厭,愈討厭,眼睛就瞪人,歪著嘴巴在那裡嘀咕了。這是女眾相當嚴重的習氣,嚴重到自己都無法察覺,違犯到了還不知道。所以老師父常說:「不是他不好啊,是你不好。」有一次我也是這樣,向老師父說:「師父啊!那個人怎麼那個樣子?看了很氣。」老師父反問:「是他不行,還是你不行?」當時我想老師父怎麼說這句?接著老師父又說:「你在那裡嘀咕起煩惱,他也不知道,還在那裡自在無惱的,根本不知道你正在起煩惱,所以說,是你不行,還是他不行?」若以修行的法門來說,是自己不利,自己的眼根不清淨。所以說,修行要六根清淨。    六根要清淨,說是很簡單,但是做起來非常困難。面對種種人、事、境,時時刻刻要觀照這個心,若起心動念,看對方覺得不順眼,激動到要發火的時候,就趕快把它觀開,想:「那是我不好,我眼睛看,動到了心,起好壞分別。」這樣就沒有煩惱。若不察覺,將煩惱激起來,很難消滅,經過好幾天還在反覆尋思,起伏不定。因為我們不瞭解對方,只憑我們的意識去看、去分別,所以感覺好壞,這對我們的修行來說,障礙很大,這是眼睛的部份。      耳朵呢?耳朵也是相同,愛聽悅耳的音聲。老師父說的,愛聽稱讚的音聲,聽到了就很高興,像是那個人極力稱讚我,高興得好幾天都睡不著;若跟你反應「你這個人怎麼樣不好。」聽到而已,氣直衝上來,本想將它忍下去,但只是嘴巴說:「忍下去忍下去。」心卻消化不了,放在肚子裡面一直沸騰。    所以說,耳朵愛聽好音。世俗人是免不了,而且還更加嚴重,多了一種愛聽音樂,迷醉我們的心識,產生多種業障。我們修行的人,聽靡靡之音,這種行為絕對不可以的,這老師父很久以前就曾譬喻過,有人發心行「苦行」,行到受人稱讚「啊!某人你很辛苦哦!」你知道這個人怎麼回應?「鐘鼓(台語)在大殿。」他不要聽那種稱讚的音聲,因為對他的修行不利。常常聽稱讚的好聲音,聽習慣了,若有一句較不順你意的話,一聽到,心裡立即生氣,這也是一種「習氣」。所以說你習慣愛聽好音聲讚歎,若有壞的、不喜歡的音聲你就生氣,就起煩惱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以前有一個國王,萬人之上,大家都要聽他的命令。有一次重病的時候,已經病入膏肓,因為他說話人家聽不懂,無法順他的意,就起煩惱,隨即斷氣,墮入惡道。由此可見,這個無形煩惱,都由眼睛、耳朵引起來的。所以說,觀自在菩薩,「自在菩薩」大家都有,我們的本性清淨,每一個人都有「自在菩薩」,就是因為被眼睛、耳朵害了。眼睛所看的,所著的,卻不自知,因此心生煩惱,更造口業,到處批評。說到後來,業障一直來,才說「業障怎麼那麼重?都沒有消呢?」這就是我們自己執著,執著卻不知道,所以說眼睛、耳朵這兩根很重要,耳朵不可以一天到晚希望聽到他人稱讚,甚至對自己工作能力感到滿意,而不能接受別人負面的批評,這些毛病我們眾生都會犯。       做工作不要希望人家稱讚我們,或是感覺自己很有能力,不能有這種心,對!我們做是做,會做是我們的智慧,但是不可以有這個心。因為大眾的嘴,有時不一定的,他人眼前看到,又不知道你做什麼,你自己感覺很滿意,不過對方看了沒感覺,反而說你怎麼弄成這樣?你這感覺自滿的人心想:「我做得那麼好,你還對我嫌棄?」煩惱馬上起來,火燒功德林,便開始起煩惱,心裡悶悶不樂。這種毛病要隨時注意,修行才會進步,煩惱才會斷,不然,出了家僧相這麼莊嚴,但是呢?境一來,心念轉不過,這壞的念頭都在裡面,沒消滅,心如何莊嚴?    所以說,修行要怎樣修?就是修這個「心」啊,從心修啊,這個心,就是說起心動念,要知道,從心去修,不要被境轉去。若被境轉去,修是修,千年億劫都沒辦法,因為你隨境轉啊,沒辦法轉境,而輪迴生死,就是從這裡來的。    至於「鼻」方面,老師父解釋說,有人聞到東西,直喊:「臭成這樣!」老師父說:「你知道臭,還拿起來聞,進而起煩惱。」「臭得要死」,在那裡一直罵。    嘴呢?這舌根呢?好吃、不好吃。老師父常常說:「吃了,就『隨起』(馬上)分別。」所以當挾東西吃時就要觀想,這身體好像是一輛車,這食物好比是油,將它灌下去,這樣車才會走。吃的時候,要這樣觀想,若稍微要起煩惱時,比方吃不下,那是很微細的煩惱,沒有人能夠聽到你這個聲音,只有你自己的耳朵,能夠聽到你這個聲音,這個時候你就要觀想,「我不可以煩惱。」佛祖開示,身體好像一輛車,車軸需要油,這食物就好像油,不管香油、黑油、臭油,只要灌下去,這台車照樣會走,同樣的意思。    心時時要觀照,一切法都是佛法。「一理通,萬理徹。」老師父常開示:「若是一項通達,每項都差不多這個意思。」所以說,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在說「心」,說這「六根對六塵」、六識起分別。至於身體,女眾更加執著,要穿漂亮一點,衣服要穿貼身一點,合身一點,尤其是在家人,對這更加注重,總是堅持要符合他的體格去裁製才會美。在家人,屬於這方面的習氣很重。出家人衣服寬寬的,沒去感覺,但是有的人也是著這個相,你看他的外表沒發覺,但是他自己會執著,心裡在執著,他本人也不知道。而另外有一種人是知道自己的習氣,香皂要用外國品牌的,比較香的,這都是身體的執著,要睡比較柔軟的,坐要坐比較柔軟的,這種都是「身」的執著。所以眼耳鼻舌身,由這身體,就起壞的念頭出來,對一切就起分別。一旦起分別的時候,心就散亂,失去正念,不斷執著這娑婆世界的形形色色。    意呢?這「意」所生出來的是什麼呢?譬如說「打妄想」,你這妄識生出來的時候,像是過去人家對你很好的事情,旁人不知道是什麼事情,你會想得發笑,那就是意識,被妄想轉去。若妄想起來的時候,不可以在那裡一直想,我們是要修行的,而修行就是要斷這煩惱、妄想。當妄想起來,要怎麼樣對治呢?不可以想,不可以繼續想,就告訴自己「這種事不是我們所想的」,所想的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!」所想的就是「無上清淨戒法」,這才是我們所要想的,不要想那些人以前對我多好,在那裡想,想得眉開眼笑地,笑得人都傻掉了,是很危險的。如此修行,身心就不會清淨,會散亂心,心散亂,氣就不通暢,疾病就來,一下子這裡怎麼樣,一會兒那裡怎樣。只要散亂心,一天到晚都是這些事情,這很要緊的。      修行,說來說去都是說這個「心」啊!念佛就是念這個「心」,念這個「心」令它清淨,念這「心」令它歸中,沒好、壞的分別。若能時時刻刻「南無阿彌陀佛!」就沒分別,沒煩惱,所以念佛,要將心專一。妄想就好像賊,一旦侵入,我們沒有辦法去瞭解它,沒有辦法去排除,六賊就進來了,賊若進來心就紛亂,什麼都不對勁,所以妄想這種事,要多加注意。      老師父常開示:「念佛,念佛,念佛念多一點。」「什麼都要說我們不好。」若眼睛看世間,都看不順遂,就跟修行的宗旨不一致了。所以說,修行就要常見自己過,「我自己不對」、「我那裡不對」,這樣我們就會改呀,習氣才能斷,習氣若斷,就有光明。無始以來,我們的習氣是無量無邊,煩惱也是無量無邊,所以老師父常說兩堂課誦念熟一點,要當法師、要成佛做祖,方法都在裡面。那兩堂課誦裡面的意思很好,譬如說每天懺悔,每天發願,每天警策,每天皈依,皈依我們的自性佛,教我們不要執著世間的一切形形色色。凡諸修道的行門種種,大家好好下工夫。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2 病痛 念佛 止觀 禪

    開示篇02 病痛 念佛 止觀 禪

       病痛 念佛 止觀 禪    當我們身體有病痛的時候,心要如何去轉,才不會被病苦轉走呢?因為我們人啊,難免存有我相,這「我相」就是說,認為四大的色身就是我,因此起這個貪生怕死的念頭,一旦貪生怕死就有煩惱,就會害怕:「我這一病,不知道會怎麼樣?」心裡產生恐懼,自己就會無主。所以有的人,這時候就會哭,會艾怨自歎「為何出了家,又病成這樣?」如此一想,對我們修行不但不利,對道心也很有影響。    這個色身是假體,免不了會生病。佛陀要涅槃之前也示現病相,諸大菩薩也是一樣,就是要讓我們眾生了知這個身有生有滅的,千萬不要執著。我們不要執著,那在病苦的時候,要怎樣觀想?不要以為躺在那裡,人在生病,既沒拜佛,也沒誦經,什麼功德也沒修,就在那兒起煩惱,這樣對我們修行很不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修行是說這個心,譬如說:我們在病苦時,人很痛苦,躺在床上,就要觀想,或許是我過去的業啦!過去的業障來,重罪輕報,若沒有這樣受這個苦啊,我這個業要消到哪裡去?說不定會墮落三惡道,如果這樣觀想,這個心就不會起煩惱,也不會起難過心,更不會自己艾怨感嘆:「啊,人家就不會這樣,我怎麼會這樣?」否則這個「我」跑出來,就生出「我執」,生出我執以後,就開始煩惱,這樣業障都不會消,反而加重。    如何才能消業?就是「分別不生」。在生病的時候,是很痛苦沒錯,但是我們要鎮靜,心裡要念佛,讓正念現前。如經典裡面所說:過去祖師修行,靜的工夫,已經有十分,但是在動的時候,這個靜的工夫只剩一分。有時候坐在那裡念佛,會感覺是一心,但是在動的時候,會忘記念佛,遇到境來,心馬上被轉,這就是說靜的工夫有十分,在動的時候剩下一分,就是這個過程。在我們動的工夫已經練到有十分,在病苦的時候剩一分。在病苦的時候,這個心有辦法一直用這工夫,已經用到十分的工夫,在你臨命終時只剩一分。臨命終時,靈光要脫離色身,是很痛苦、很痛苦的,你若沒有正念,往往就被種種痛苦將我們轉去,那個時候恐怖心起來,就沒辦法念阿彌陀佛,會害怕、會恐怖,一直執著世間的一切。    無始以來,我們都是在這個世間輪迴生死。凡世間一切有色相,都是在我們八識田中,種子有時浮現,有時消滅。臨命終時,所有業障都會來,化做我們的親人,或所執著的種種,那個時候,若有正念、心無恐怖,佛聲就能持續不斷。老師父曾經開示,人要往生時,只有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救得了你,其它的什麼都沒辦法救。      在你要往生的時候,這個心要鎮定,要有正念,佛聲聽清楚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沒有別的雜音,沒有別的妄想,當下就隨這個音聲往生西方。所以說,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,就是要念到臨命終時正念現前,無所障礙,無一切業障阻礙我們,而這得看我們平常的工夫。    在病苦時,心裡要覺照,將壞的轉成好的,觀想今天這樣生病,雖然是如此難受,但是若不這樣的時候,業障可能不會消,說不定墮到三惡道,被業障拉去。所以為了消業,讓我受這個苦,我要忍下來。應該吃藥就吃,應該怎樣就怎樣,不必執著,也不可說我這是業障,不用吃藥。不要這樣想,應該吃藥就吃,應該怎樣就怎樣,但是這個心不要起煩惱,不要起怨心,起痛苦的心,這就是正念。    每一個人都有病苦的時候,若是不會修的話,稍微病苦一來,心裡就起煩惱,就流眼淚,艾怨自歎,「別人怎麼那麼幸運,我怎麼那麼倒霉?」這是凡夫的心,世俗的心,不能解脫。    禪定,「禪」就是說對外境,心不動,不論什麼境來,你看到,「心」不會被境轉,不會煩惱。無論煩惱、歡喜都是動心,有歡喜就有煩惱,這是相對性的。對外境來心不動,不會被境轉去,是「禪」;至於「定」,是指心裡面。我們心裡的妄想,自己生出來的意識,或過去什麼事情、種子現前,這個心不動,就是「定」,合稱為禪定。     禪定,又叫作「止觀」。「止」觀,「止」就是止一切妄念不生,對外面任何人、事、境,你的心不動,就是「止」。「觀」呢?觀無所得,觀無生無滅叫做「觀」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也是止觀。當你念佛,專心念佛的時候,你的心對外境來,仍舊一句佛號在心中,對外不動。內心起什麼妄想,轉出什麼意識,也是要專心念「阿彌陀佛」,觀這個無生。    所以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也是止觀。止觀不是只有坐禪的時候,才可以止觀,眼耳鼻舌身意乃至行住坐臥都是一樣,所看的、所聽的、所吃的、所接觸的、所穿的都是一樣,都可以用這個工夫。而我們要怎麼用這個工夫呢?就是執持這句阿彌陀佛,這是止觀的意思,也是禪的意思,照道理來分析,日常生活、行住坐臥就是禪。    要修到能入定,就是這個心念的妄想、妄識熄滅,才能定,不是自知「我現在要入定了」,若知道要入定,永遠無法入定,因為還有一個「我」要入定。有一個「我」就是意識分別,好壞在那裡,你永遠沒辦法入定。所以說,我們修行的時候,念佛就專心一直念,不必去想什麼事情。用工夫的時候,就一直念佛,將音聲聽清楚,心裡不要執著,萬一有什麼妄識產生的時候,照樣將佛號念牢。譬如說現在坐在這裡,一個很微細的念頭,好比感覺身體熱熱的,稍微一起這個微細的念頭而已,立即察覺,那時候你就趕緊將佛號收攝回來。    以「阿彌陀佛」這音聲,收攝一切的音聲。否則你的心感到熱熱的,若不注意,這念頭會更加明顯,「喔!好熱,怎麼會這樣呢?」然後就坐不住,心用功用不下去,這是用功的過程。說歸說,其實我們每個人,有每一個人的善根;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智慧,自己用功,自己參這個心,不要起煩惱。  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若以色見我。以音聲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見如來。」這個「我」是什麼我?是無為的「我」,本性的「我」,清淨無為的「我」,不是那個貪瞋癡的「我」,五蘊的「我」。「五蘊」就是假我,我們都被這五蘊轉走,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,如同《心經》所說,五蘊若空,「若以色見我」,凡眼睛所看的,有所執著,譬如有人這樣說:「我做這個工作很好哦!」還有的說:「啊!你這工作哪有好?」這就是一個念頭,但是平時沒有感覺到它,其實這也是一個「取捨心」,「取」跟「捨」的心。只要有這個心在,對任何事的境就會有「取捨」,這就是微細的種子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你們要瞭解,只要還有一個念,即使這一念你感覺沒什麼,沒煩惱,但對「真正」心地用工夫的來說,這也是一種念頭。所以說,隨時起心動念的時候,自己都不知道,雖然講起來也沒什麼,但是若在心地用功夫,時間一久,就會察覺這也是一個「念頭」。還有這個念頭在,對別種事情會歡喜、會生氣都是一樣,都是包含在「取」與「捨」裡面。所以說「若以色見我」,以這個眼睛看,若有所執著,想要見到我們清淨本性的如來,是不可能的。    見到如來,就等於見到我們自己的佛性;若見本性的時候,就是跟看到釋迦牟尼佛一樣,因為佛性是平等的。「若以色見我。以音聲求我。」我們人活在這世間,聽聞所有一切的音聲,若隨著這些好壞的音聲,心執著在這裡面,如此行道,永遠沒辦法見到你本性的如來,這就是行邪道。這個邪道並不是說外道那種邪道,而是指遠離佛祖教我們真正要求的那個心,本來清淨的那個法門,換句話說,就是執著這個世間,這叫做邪道。我們若這樣執著下去的時候,沒辦法見我們的本性,所以說這念頭很厲害,時時刻刻很微細。一旦起心動念,我們要趕快迴光返照,這樣就會進步。這是《金剛經》裡面所闡揚的、也就是說「無我」,不要以為這色身是我,執著這世間有好有壞,誤以為真實,因此起煩惱、生歡喜。    現在大家想精進用功,這是很好!但要保持長遠心、恆常心,不要昨日認真到半夜也不睡,火氣上升,白天做個工作就起煩惱。用功是很好,但是我們要保持中道,每天保持正常,就是精進。因為修行是這個「心」要緊,不是說我今晚不要睡,明天就可以成佛了,你看是否有這個可能?所以說保持中道,才不會起煩惱,火氣上升。日常生活種種,自己要去當心留意,適當調適一下,若是偶爾一天半天精進不眠是不打緊,若是長年不睡,時日一久,這色身會出毛病,到最後起煩惱,執著種種的境,對修行不利。    現在大家在常住都很發心,一心要修行,這是很好,但對自己種種的起心動念,要隨時迴光返照,才不會被境所轉。 
  • View More 法水長流.jpg
    開示篇01 人身難得

    開示篇01 人身難得

           人身難得      人身難得,因為我們過去世有信佛、親近佛,這世才有善根因緣,能得到這個人身,又能夠出家修行。當你生病的時候,要感覺這個人身難得,若沒有這個人身,就不能修行了。因此生病的時候,就是在消業。過去生生世世都有病,而病有很多種病,有小病,有大病,有的是種種都有。當生病的時候,就是在消我們的業,心要鎮定,觀想這個生病的人是誰?是什麼人在生病?心鎮定,不要被煩惱的心、生病的心所轉。否則罪業非但不會消,反而會增加我們的罪業。以修行的工夫來講,靜的工夫十分,動的時候只剩一分;動的工夫十分,病苦的時候只剩一分;當病苦時,工夫十分,臨命終時只剩一分。    這個過程,一切都是這個心在轉,所以說,病苦的時候「心」最要緊。每一個人的色身一定會遭逢病苦,尤其在臨命終時一定有病苦,所以老師父曾經開示,我們平時常做苦行,這個身體常常讓它耐苦,以這種方式工作,沒有任何享受,就有好處在裡面。人要往生的時候,飯吃不下,靈光要脫離這個假體,身體非常痛苦,很怕人家碰到他的身體,因為會很痛很痛,這個痛就是苦。若平時吃苦慣了,到那個時候才比較能忍受這個苦,而且不會起惡念,否則平時都享受慣了,吃不了苦,把這個身體顧得牢牢的,捨不得讓身體受苦,要往生的時候就沒辦法忍受這個苦。      一旦不能忍受這個苦,就會起惡念,如起了惡念,就會像老師父說的:「墮入惡獸。」老師父開示,臨命終時不要起惡念,但是這個「不要起惡念」,不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,是要看我們平時的工夫。修行是看我們平時這個心如何,修道人修行最重要的一點,是不要被這身體束縛,隨時能去,否則人都是要等這口氣斷了,靈光才脫得了。這個時候一定要有正念,惡念若來,就是在考試,平時就要適應,所以說「修苦行」好處很多,要說是說不完的。       修行要捨身!老師父常常開示,要捨身、要發願。世間那麼苦,地獄的眾生更苦,苦到什麼程度呢?沒有一刻暫息。當早晚扣鐘的時候,無形眾生聽到這鐘聲,才能夠暫時離苦。試想地獄的眾生這麼苦,聽這扣鐘的音聲,就能解脫,就能暫時息苦,而我們在修行,每天都在念經念佛,這麼好的善根,豈會不能解脫?這麼好的法寶賜給我們,這麼好的法門讓我們修,我們一定能解脫的。世間的苦與地獄的苦是沒辦法比的,地獄的眾生,經典說苦得沒有人肯代受,即使親如父子也無法互相代受,自己都無法承擔這個苦,要如何替你受呢?有這個苦,心就痛苦,就沒辦法修,失去人身就沒辦法修行,這就是人身難得的可貴!       提到「念地獄苦發菩提心」,我們要很慶幸、很歡喜,體悟因為過去世有修,這世才能得人身,又能聽聞佛法修行。修行要發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道心,就是覺悟的心。我們時時要懺悔眼根所看的、耳根所聽的,乃至六根所對的,時時懺悔、時時發願!願力若堅固,修行的道心就會堅固。心若堅強,就會捨身。       經常對你們開示,你們如今出了家,表面圓頂僧相現,有相的色身學佛修道,自言是出家人,但心卻不知道要如何去修行?不知道要如何去斷煩惱?不知道要去斷這些妄想,乃至一切惡念,真的不懂得要去斷、要如何去斷。       施主四事供養,令我們得到種種方便,我們要稍微思量一下,如何思量呢?思量不是去執著於「現在有得吃,吃一點點就好」,不是這個意思,這樣也是執著。若是托缽,每頓行腳化緣時就會感覺很不簡單,有人布施才有得吃,沒人布施就沒得吃。在家人布施,是在修福,不是理所當然的,出家人不能想「人家是應該布施給我們的」,要「量彼來處」,瞭解布施的根源從哪裡來。修行首先要斷煩惱、斷妄想,心就會開闊,不然一天到晚沒有寄託。看你是要寄託在修行(看經、拜佛,或者是念佛),還是為常住發心。所謂寄託,就有這兩種的寄託,心才不會無主、空空洞洞地過一天,不知道在做什麼。這樣到最後、煩惱妄想會把你轉到失去目標、忘記自己出家要做什麼,忘記要摸摸光頭,省思今天做了什麼。       剃頭出家就是要修行、要了生死。老師父說:「出家若沒好好修,不下心、不用功,只是種種善根而已。」時間過得很快,一天一天過去,我們一天一天過,身體也一天一天一直衰老敗壞,不是那裡出毛病就是這裡有問題,將心安住在佛法中,不要安住在妄想中,否則就枉費放下一切來出家修行,了生死是出家人的根本。現在外面車禍種種,人身就死了。生是一種,死是幾百種,種種的死都有,很可怕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說我們發菩提心,菩提心若堅強,道心就堅強,道心若堅固,修行就會快,妄想心就比較微弱,不然一天吃三餐,老師父常這樣說:「我也是在修行!」(閩南語:我嘛地修行)。修行要如何修行?就是去吃苦、去忍辱,壞的來,轉成好的。不要都是我好,每項都要「我」,都先有「我」,你就無法斷這個我相,一天到晚都在煩惱,為這個「我」在煩惱。所以說你現在起心動念,染到不能自覺,心念一起就迷茫,被那些念頭抓著轉,跟著妄想走,枉費我們來出家。      你看老師父在九十幾歲的時候,還是一天到晚不厭其煩對眾開示,藉事作種種譬喻,但聽法的人不能光是聽,也要會悟啊!所以你們要把握師父住世的機緣,師父開示法語時,你們要去悟,要去行,遇到什麼境來,要回想師父,曾對我開示什麼,拿出來運用,否則開示有什麼用!千萬不要像聽故事一樣,只是聽好聽的,在這裡聽一聽,走出門就忘記了,那些習氣照舊,那些「我」照樣。真正孝順師父,真正要報師恩,就是好好修行,修到有一天你解脫的時候,就是真的報師恩。不然不算報師恩,不算孝順。        一天一天懵懵懂懂過日子,不去思考自己從哪裡來,不曉得要找出一條路,要將這一條生死的路打算好,最起碼你的心要有主宰,沒煩惱,臨命終時才稍微有一點把握。若煩惱心很重,你可以預想一下,要去的時候,業障都現前,業的境都現前,那時想修也沒辦法。        一天到晚對你們開示,不要煩惱,不要我相、不要妄想,講這麼多,你們不當一回事,將師父開示當作念歌。攝心一點,觀想煩惱也是空,一切都是幻化的;「我若煩惱,就枉費師父對我開示。」我們就如此觀想,否則枉費佛祖站在那裡,一天到晚想度我們,阿彌陀佛也是要度我們去西方,而我們還在這裡煩惱妄想。         不是不能看到佛,是我們沒有那種境界,其實佛祖每天都在觀視著我們。「菩提心」就是「道心」,有道心一切就比較理想,妄想心就會比較少。道心會勝過妄想心。如果你道心不夠,善根就很少,如此妄想一定來。大家信心堅固一點,信到底,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非常殊勝、非常的好,很契合我們現在的根基去修,一直念下去,就沒有錯,不要懷疑,不要猶豫。         時時刻刻,走路念佛,洗衣也念佛,都念在心裡,不是念給人家看,說我在念佛、我很有修,不然就還有一個「相」。修行是在心裡頭,不是要讓人家知道的,要這樣修。修行要實在,在心裡面用功才會得利。若僅憑外在形式上稍微念一下,就感覺說我很有修,我念佛都念到一心了,就要讓人家知道,這種還有一個「我好」的外相。念佛是念的境界,時時刻刻念念在心裡,觀這個心,一句一句清清淨淨這樣念。         一舉一動都能夠念佛,只要下功夫,不是沒辦法,如果說一陣子很好,一陣子就沒辦法,你就是不專心嘛!妄想任由它妄想,念隨我們念,久而久之就讓我們念下去了。不要怕妄想,妄想來就來,不管它,沒辦法控制不要妄想。念佛的要訣:第一、不要著靜境,不是說在那裡靜,在那裡禪坐才能念佛。第二、不要執著參「念佛是誰」,你光顧著參一句念佛是誰?就顧不了持這個「阿彌陀佛」的聖號。我們淨土法門念佛是持名念佛,專心持這句佛的聖號,雖不是在參禪,但是念佛念到最後,跟禪一樣,「禪」與「淨」到最後是一樣。不要這麼傻,是要除妄想,還是想知道「要如何來除妄想」?你腦筋在轉這句「要如何除妄想」,妄想一來,就停在那裡,開始起煩惱,這樣哪能一心呢?更沒辦法念佛。這句「阿彌陀佛」沒念,耳朵就沒有這個佛號,只在想說要如何除妄想。這樣,就跟修這個淨土法門不相應。          念佛念到專,自然妄想就沒有了,不是去想,想說要如何除妄想。還有一點,就是不用要求一心,怎麼說呢?大家都要一心,怎麼說不要一心呢?一心是「自然的一心」,我們是要念到自然一心,不是又想著「為什麼我怎麼都無法一心呢?」「為什麼不能一心?」當你的心轉那個念頭,就沒念佛,這個時候,心就沒有阿彌陀佛;而修行就是要一切都是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