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戒

守戒

 

           守戒

 

        老和尚的風頭不健,不是大大的有名,加上在大陸深山靜坐時,跌落崖底,脊椎斷成數段,在無人診治照料下,靠佛力、自力癒合,故而身軀不直。又因六十年的苦行,看來十分瘦弱,再加上最為今人所看重的文憑,老和尚可是一張也無。

        但是這些有色相的一切,並不能障礙他老人家由內心深處所發出來的慈悲、智慧與守戒清淨的光芒,這慈悲、智慧、守戒使他在教導眾生時,一言一行皆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直指心病,也讓我們知道,只要肯學他一樣淡泊、苦行、念佛,有朝一日就能像他一樣自度、度他。

 

●戒是戒自己,求懺悔即是戒。

●守戒不是執著「戒相」,把自己綁得緊緊的,與大眾格格不入,看這樣不行,看那樣也不行,結果反而心生煩惱,而是要把握到戒的精神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才是最重要;也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慈悲、方便,所謂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兩條若照顧好,就比較不會犯戒。

●受戒是在受持「忍辱」,如果耳朵聽到別人罵你、刺激你,你能不起煩惱、不犯過失,那就是戒。

●受戒是在戒自己的心,不是戒別人。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,種在我們八識田中這個無色相的戒體,會浮現出來而發揮作用,制止我們不可以違犯戒律;所以要「以戒為師」,持戒莊嚴才能與般若相應。

●受戒是要戒自己的行為,不是受那幾個戒疤後,以戒的尺度去指摘別人的過錯;否則自己造口業,反而先犯戒了。

●受了戒之後,才是真正學習修行的開始,要「以戒為師」,實地去行。

●如果六根不淨、妄念尚存、無明未破,便無法開悟,像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。所以要收攝六根,讓身、口、意住於清淨無染,因為戒行清淨、六根不染六塵,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。

●受了戒就應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,更應做苦行,把習氣改掉、壞念頭去掉,以戒為師。

●受戒能忍即入道,凡事簡單、方便就好,不要和人家計較分別床位的大小、吃的好壞。受戒是去學威儀規矩,不是去四處攀緣、論是非造口業的。

●持戒是持什麼?戒就是「起心動念」,一切戒都是對治我們的心,對治眾生的煩惱等等。因為「戒」是佛祖的行為,「定」是佛祖的心,一個修行人如果持戒清淨,身、口、意三業不犯,則心清淨,正定自然現前,佛智即生。所以「戒為菩提本」,有戒才能定,因定而生慧,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學是一體而離不開的。

●有戒的規範,才不會毀犯戒律,落入因果輪迴。因此,持戒最重要的,就是我們的「心」。

●五戒裡面,以殺生和妄語較容易犯,其中這個妄語戒就要小心!一句話講出去可以成就別人,也可以害人,講好話別人聽了會高興,講壞話別人聽了會生氣,這邊講來那邊講去,都是造口業。與人爭論吵架也會使人心散亂,所以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我們修行人在這「因」的方面要用心去體會。像事情未做以前,菩薩就知道什麼情況下會造什麼「因」,所得的「果」又是什麼,因此絕不會去犯,但芸芸眾生就不一樣了,總是說:「唉!早知道這樣,我就不去做!」等你知道已經太遲了。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、經典,也是在這因果道理上,指引我們去修行,修得這些,因果才會圓滿。

●在家人追求名利,仍在娑婆世界中輪迴;出家人修戒、定、慧,是為了「了脫生死」。

●受戒回來要遵守戒律,努力修持。若能守戒,持戒莊嚴,並吃苦耐勞,戒、定、慧具足了,一句話說出來能度眾,鬼神聽了也能「出苦」,就是「自度度他」,這樣韋馱護法才會擁護你。

●出家人要「以戒為師」,也就是修到使人見了你如見佛般生歡喜,自然起敬仰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