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語篇10 常住

法語篇10 常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常住
 

◎ 大家為了工作,執事無法溝通,這不是人與人的問題,是心與心的問題,是心無法互相溝通。大家互相沒有佛心、慈悲心,這是問題的根源。大家都說是為常住,彼此卻都無法溝通,如果每個人都有佛的慈悲心,天大的事也好溝通。還在發脾氣、板臉孔,都認為自己對,別人錯。板臉孔這都是沒有慈悲心,每個人心中若有師父的存在,佛祖就在眼前。

  為常住做事發心,愛護常住。要拿大圓般若來應用。「大」就是無量無邊無盡,「圓」就是圓滿。

  有人眾請示寶殿對面土地,有怪手工作了一個星期,因對面山有我們的土地。是否須要過去瞭解?師父說已經一個星期都還沒有前往瞭解,是不對的。為了常住,兩個人結伴過去看看,應該做的就去做,這裡面有修行的意思,還有捨身的意思在。事情發生了一個星期,才請示要不要去看,這就是愛護常住的心還不夠。

◎ 領執事要捨身,為常住盡心力。 

◎ 打法器、唱誦,不能心急,要「定心」。 

◎ 對常住的事,關心要緊 業障自然會消。

◎ 做什麼事都要為常住。

◎ 做每件常住安排的事都很高興,就是「發心」。

◎ 「戒」學好,辦常住的事,才不會錯因果。

◎ 領執事不去分別,隨常住安排,什麼都好。

◎ 多禮佛,為常住做事,就是身懺悔。

◎ 很歡喜接受常住安排之一切事,就是發心。

◎ 叢林以規矩為寶。

◎ 一個莊嚴的出家人,就是什麼都接受﹗

◎ 出家惱他人,不名為沙門。

◎ 順師所教,名為孝也。

◎ 菩提心相續不斷﹗

◎ 所做所為,不合乎出家之意,便有因果。

◎ 每天修「慈悲喜捨」,就是走在與佛最接近的地方。

◎ 慈悲喜捨。所謂:

             慈─與樂

             悲─拔苦

             喜─見人離苦,心生歡喜

             捨─心平等,不執著 

 

 

 

◎ 心保持「慈悲喜捨」,隨時有佛法,運用在做事和如何對人對事上,做出來的舉動都契合佛法,處理事情也有佛法,不是嘴巴說說而已,行為表現出來的都合佛法,才是真正有佛法。

◎ 悲智雙運,以「慈悲喜捨」來處理對人的一切事。對外在的一切人、事、物,心裡知道得清清楚楚,但是無惡念,慢慢就能大徹大悟。

◎ 堂堂男子漢,要「慈悲喜捨」才對。有心法可修,又有師父在幫忙處理業障,加上卍字證盟,應該比別人修得快。你們有這些事來加強來幫忙,如果還跟別人一樣,師父手腳都軟了。

◎ 凡是隨順,「慈悲喜捨」。

◎ 修慈悲喜捨,對人能坦誠、開闊、直心、能捨身,顯現出家人的丈夫相。

◎ 心田有佛法,運用出來自然就是「慈悲喜捨」,四無量心,互相包容,不互相排擠障礙。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,互相是佛心,以慈悲心來作為,那該有多好,也不會互相障礙。你發脾氣,他也跟著起不好的念頭,不是誰對誰錯,而是你缺乏慈悲心。所以說這是心的問題,不是什麼事不能說,「心」要是能夠處理好,沒有問題才是最重要的。

◎ 慈悲心起來就不會起惡念,慈悲可對治瞋恨,即使別人對自己苛一點、使個白眼,也沒關係,修不起來都是因為慈悲心不夠。

◎ 看到、想到眾生的苦,悲心自然流露出來,這境界不是用想的,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,人要修到那種境界,才有辦法理解體會到。

◎ 修行就是學「佛」、學「菩薩」的慈悲。學「佛」心要像佛,看自己的心(迴光返照自己的心)。別人在睡覺,自己一人在做,如果因此而起煩惱,就是無「菩薩」心,就是計較的心,也就是「眾生」心。

◎ 大家都知道,有一個「我」,就是小乘,「無我」才是大乘。

◎ 什麼事都說我、我、我,雖然都在拜佛、禮誦大乘佛典,但是這些「我」沒有去掉,就與大乘菩薩行不相應,產生問題的原因也就是這些「我」,這就是問題的根源。遇到事情來的時候,「我」慈悲一些,「他」也無好無壞,這樣不是很好嗎﹖

◎ 每個人的起心動念都表現在臉上,這不是很大的問題,最主要是要有「智慧」,將佛法應用出來。要有「慈悲心」,悲智雙運,慢慢的,修行的心會開闊。就好像一把鑰匙把心打開,修行會慢慢有境界。如果心緊閉,雖然學佛,佛法裝不進去心田,佛法還是歸佛祖的。

◎ 你如果有佛法,有慈悲心的話,那麼人家看不起你,對你嚴苛一點,臉色不好看,你都不會感到如何,反而尊敬他,使他自己感動。你們說什麼事不敢去做,心有障礙,怕受到傷害。說得那麼好聽,其實是沒有佛法,沒有慈悲心,這點你們都還不懂,還沒有發現﹗

◎ 初出家時,老師父帶我去參訪,在野柳看到一個捨身救人的塑像,他因為跳入海中救人而被淹死,老師父說這個人是菩薩。當時心裡疑惑在家人也能做菩薩,老師父說那種捨身救人的發心,就是菩薩的行為,是「心」在做菩薩。雖然那個人是因為業障互相牽連而死,但是那種不顧自己,無我,發出為別人犧牲的心就是菩薩。是那種行為、舉動,做事情有修行的意思,有佛法的原則,稱為菩薩。所以我們修行人處理事情要有佛法,要無我,做事時運用智慧,圓融處理,不要生氣,不要發脾氣,要有慈悲心,要能善巧方便。

◎ 眾弟子們,當知佛在每個人心中,只要你們心中有佛,常行慈悲,虛空無不常在。

◎ 修行是布施,布施能生歡喜心,歡喜心能生慈悲心,慈悲心能助我們修行。

◎ 身、口、意清淨,才能真布施。

◎ 每一個念頭都是平等心,很自然的。即使人家對我不好、發脾氣,也不覺得如何,我都接受,不生氣。反而發好願,如《華嚴經》內的菩薩行為:「希望吃到我的肉的人,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◎ 三分病苦,看破放下,慈悲忍辱,精神為最,做事念佛,福慧雙修,寂之又寂,成就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