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七十三年三月二十日(農曆二月十八日)
行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不可能不會沒有事情;有人就會有是非、有煩惱,有一切種種的事情、種種的念頭,所以遇到境時,「願」要更加堅強。要拿出願力來!不去感覺它,就能不起煩惱、不去執著而心開意朗。
――《廣欽老和尚法語錄》
「修行篇」 七十四頁
「話到嘴邊留半句。」「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。」「人口快如風」,千金難買一句好話。所以,一句話要說出口,到了嘴邊要稍微想一想:「這句話說出口,會不會傷到人家的心?感覺如何?」就像國家的外交部長或是代表,他們對外說話,都要非常謹慎,「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。」一句話說錯了,對國家影響很大。
尤其出家人,說話要更慎重。一般人大多不會說人家的好話,說壞話的比較多。只要有一點點不好,傳得眾人皆知;千萬的好,却沒有人知道。六根對六塵,所看到的都有所執著,盡是說自己對、別人不對。不對的,還會四處宣揚。所以話要好好地說,說錯了,讓人傷心,就是犯戒。「戒」是戒自己,不是戒別人。所以不要錯用今天的開示,對糾正你的人說:「你這樣說,讓我傷心,你犯戒!」
出家修行,有種種的考驗與障礙,就是要通過這些「障礙」,來安定這個「心」。如果沒有這些考驗、這些障礙、種種的境,修行是不會進步。千萬不要境來、障礙一來,就起煩惱,被這些轉走了。就是要有這些境,這個「心」才知道自己程度如何,也才知道要怎麼修、怎麼改,才能解脫。
魔,都是由自己的心跑出來的,老師父常說:「如果你會轉,就變做你的護法。」修行不要怕境界來考驗,要轉念:「這是魔考。」遇到事情,要把「願力」拿出來,願力勝過業力,「願力」拿出來,道心就會堅固:「好,沒關係,任考不倒,你儘管來。」有願力這樣地修,才會進步。不可以膽怯害怕,發個菩提心、做件好事,卻怕怕的,總是先考量「別人會不會對我怎樣?」「不敢死下去,怎麼能活?」襌宗說:「大死大活!」將這個假的「妄想心」死下去,「發心」就活起來了,不要還沒做就怕怕的,不知道是自己的願力不夠,反而把責任推卸給別人,這就是修行的障礙,我們如果要進步,就要從這裡去「行」。
三藏十二部經、諸佛菩薩、師父,都是教我們要去「行」,如果沒有「行」到那裡,煩惱就無法「斷」到那裡。種種煩惱,都是從心生出來的。做事當中,不可能都沒有煩惱,都很容易。做任何事情,都不可能不用考慮,不用費神勞力,就能做得很圓滿,哪有那麼簡單?做事情就要用心,才不會有貢高心;如果做事一直都很容易完成,就會有貢高心、驕慢心。所以,做事要小心,就算會做,也要小心地做,如果認為自己很會、很行,這樣就會起煩惱。
還有一種情況,還沒做就說:「這有什麼?這個我會,沒有問題!」結果做了以後,不是想像中那樣容易,卻因這句話說得太快,因此覺得不好意思而感到不安。所以,在大叢林裡說話,要稍微想一想,不要說得太快,讓自己起煩惱。
修行就是要發菩提心,聲聞戒、小乘法有「厭離心」,厭惡的心,認為身體很可憐,要趕緊修行。菩薩行,雖然對這個身體很看破、放下,感到它很可憐沒錯,但是還要利用這個身體來修,來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時,會有種種的苦境,願力要堅強,以這個「苦」為出發點,才有「行」可修。想要輕鬆,要聽好話,看好的,哪有「行」可修?所以要修到身心自在,要自己去「行」;境來了,自己去轉、去想,不然怎麼能自在?修行在於自己,解脫也在於自己,沒有人能替你解脫,輪迴也沒有人替你輪迴。
起心動念都在執著,看到「境」,馬上好壞分別,馬上起疑心,〈戒本〉說:「見、聞、疑。」這三項很要緊,在日常生活中,最容易違犯。一旦起「疑」,別人都不知道,自己心理過不去,自己不安。
遇到事情,且慢懷疑,如果生疑時,趕快想: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很好!很好!」千萬不要想:「不知道又在說什麼了?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?」這就是「疑」的種子在裡面。「疑」的種子沒有消滅,時時心都不安,走到哪裡都不安。我們的眼根對色塵,一定有好壞分別,自己如果無主,就會被這個境轉走,時時刻刻都不安,沒辦法認清心中的主,沒辦法去「行」,盡是轉那些壞的念頭。
日常生活中,做任何事情大家要互相包容,彼此扶持,不要起煩惱,不要畏懼退縮,每天都心無罣礙、睡眠安穩,就是天天進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