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(二)

修行(二)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修行(二)

      看老和尚平平常常的,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,每次拜見他時,他總是盤著雙腿靜坐著,你不問他,他也不開口。有時就是問了,他也只是很簡單地、若無其事地,而且很親切地跟你說說笑笑,說過了,你走了,他又恢復原來的姿勢,安然寂坐。

 

 

 ●「吃苦了苦,能忍才有福。」我們修行,吃的苦有多少,了的業就有多少,但看我們修行用功的程度而定,所以福報是自己修來的,不是可以對外求來的。

●靜坐不是枯坐,更不能執著「我在靜坐」、「我在念佛」、「我在參禪」等,這些都是「我相」、「著相」修行。如果還有一個「我怎麼樣」,仍是妄想,不得自在,縱使枯坐千年,就像煮石蒸沙,仍如頑石,不能了生死,必須離一切相,心無所著,沒有「我在做什麼」。行、住、坐、臥也要如此,不著一切境,不著一切法,心地清淨,遠離分別,才能超出三界,跳出生死輪迴。

    這個人生就像演電視劇一樣,每個人都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,隨著劇情悲歡離合、喜怒哀樂的變化,情緒也隨之忽喜忽樂、憂悲無常;而這些喜怒哀樂,其實不過是我們自己在分別而已。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這樣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、善的、惡的、好的、壞的,心境常隨之起伏不定;再加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染習深重,總是見惡易隨、見善難徙;所以看到惡的、契合自己習性的緣境,就心生歡喜,恣心縱意,隨順而去;而聽到佛菩薩「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」的作為,卻心生為難,認為那是佛菩薩們的境界,自己只是個凡夫,如何學得來,因此心生退卻,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。結果最可惜的是,好的沒學到,壞的卻越染越深,這就是凡夫見地,本身沒有堅定願力的緣故。

●有的人不瞭解佛法,就隨便批評修行的出家人,也會病苦,也有災厄,也是生死無常。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,與外境上的災厄,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,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。世俗人在這般病厄災難時痛苦不已、怨天尤人,命終後靈光昏昧,為業所牽,輪迴於四生之中。而修行人卻能自在的捨下這一身業塵,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,超越六趣,直往西方,這是大不相同的。

●修行要利他,因為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,這樣才能使我們脫出人我的限囿,遠離執著、我相、一切顛倒夢想、貪、瞋、癡等;那些「我相」所引起的種種煩惱,也才能漸漸得到解脫,自性中的無量三昧自然開顯。也唯有如此,一切以利他為前提,一切以度脫眾生苦厄為本懷,則自身得無事,心胸漸寬廣。

●出家修行不要怕逆惡的環境,修行就是要修這些「壞的、惡的、不能適應、不得自在」的境。因為這些逆因緣,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,成就我們的忍辱道行,使我們愈來愈無罣礙,而當我們的智慧開啟到某一程度時,就能折伏那一個程度的煩惱,所以懂得修行的人,是不害怕逆境的。

●修苦行是從各種執事中去磨鍊,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、能忍耐,一次、兩次之後,就不覺得苦,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除;若是越修越覺得痛苦煩躁,那就是業障在翻絞。就像佛菩薩已從苦行中磨得業障盡除,沒有苦惱的感受,做什麼事都很自在,而不覺得在做什麼,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。 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●今生能得富貴,是過去生中布施而得之福報;而此生在享受福報時,如果沒有無常的磨難、種種的挫折來歷練,會很容易沉迷其中,不知醒悟,不知求出世解脫之道。等福報享盡時,便隨所造作的其他業緣,再受永無休止的輪迴了。

●太陽對萬物一視同仁,普照一切,好人也照,惡人也照。我們就是要像這樣:別人的好壞,是他個人的事,我們自己卻一定要心存平等慈悲,如果因為對方不好,我們就和他計較,那我們自己也是半斤八兩了。

●智慧勝過神通,神通只是智慧的妙用。智慧是光明,能善巧分別,明了一切事理,破除一切無明煩惱,了脫生死。若求神通而沒有智慧,就不能成就佛道,仍然落在三界之內、六道輪迴當中。

 

 

●社會的「境」很多,但「境」從那裡來?從我們的「心」所生,你若不去感覺它,就什麼「境」都不存在。

 ●我們現在都是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當中,真艱苦!因為做人「艱苦」,墮畜生也「艱苦」。但是也只有在六道輪迴當中,從這個人身來修,才能成佛;若是沒有經過六道這個「苦」,沒辦法修行。然而六道中雖然很苦,但我們自己苦,可以去體諒別人的苦,體諒一切眾生的艱苦,可以讓我們來行菩薩的「六度萬行」,慈悲忍辱,自利利他,就是來過這個苦劫。這樣漸漸修,積功累德,而究竟了生死,證無上道。

●修行要怎麼修才會有正念呢?就是先從衣、食、住方面來簡單化,不去貪它、執著它,無好無壞,可以過就好。雖然這衣、食、住,三歲小孩都會講,但行起來較困難;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從這方面下工夫,去除我們的貪念,這樣自然會產生正念,到臨命終時,意不顛倒,才會「靈靈覺覺」地現出光明。

●「住山修行」要有住山修行的工夫,這個工夫就是不會去想吃的,衣、食、住方面能夠隨緣,這叫做「天人供養」,山上有什麼就方便吃,所以不會有貪念。

●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,但走偏差了,一直「著相」修行,執著「人、我、眾生、壽者」四相,不但引起煩惱、顛倒想,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,說自己「得到什麼,得到什麼……」,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,甚至影響別人,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。

●出家修行不要「好事相」,要真正為修行而修,這樣道心才會堅固,每天心才會安定。修行也不是求相安無事,要能吃苦,但這個苦不是只有做事情的苦,還包括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,所以當你有感覺「艱苦、煩惱」的時候,就是在考驗了。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,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,因為「有境才好修,無境不成道」。

●老和尚一生都念佛,出家時,方丈轉塵上人看老和尚的根基很好,就教他念佛。有一次寺內在聽學講經,當時老和尚亦趨前要學,轉塵上人卻對他說:「去!去念佛,去做你的苦行,要聽什麼?」老和尚當時聽了心裡很難過,想著:「出家就是要學經,竟然不讓我聽!」不過老和尚畢竟是有根基、有善根的人,雖然感覺難過,但心裡會轉境,立刻說:「好啊!師公叫我怎樣,我就怎樣!」所以直心就是道場,老和尚就去做他的苦行,去念佛!就這樣一門深入,邊做事邊念佛,福、慧雙修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他一心專注地念佛,所以也教我們念佛,教我們對淨土深入的修行法門,這是最直接、最穩當,也是最契合我們現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門。

●《心經》裡面講「觀自在菩薩」,「自在」是什麼呢?就是觀這個心讓他「自在」,不管什麼境界來,或是妄念紛飛時,同樣保持「寂靜」,佛號抓緊,沒有好、沒有壞,沒「好」念、也沒「壞」念,沒「高興」、 也沒「生氣」,時時觀住這個心,就是「觀自在」。 所以說「觀」不是「一直去觀」,一直去想「怎樣、怎樣」?而是當我們「心猿意馬」,妄念紛飛、壞念頭起來時,我們就把它「觀住」,不可以被這些幻化的妄念轉走,就是在觀這些東西,讓這個心能時時都「自在」、「清淨」。所以在行、住、坐、臥方面,不論是念佛、禮佛或在禪堂內外都一樣,這個自在心不可以被「境」轉走,就是「觀自在」了。

 ●修行一切法門都是講這個心,我們行持也是在「行」這個心,這個心若有定力,就會像清淨的水靜靜的時候一樣,如如不動,物影投映,無所不現。所以當我們的心很清淨的時候,自然能明了一切真象;我們念佛就是要將這個心念到像水一樣的清淨寂靜,心若散亂、不清淨,就如同濁水般的污穢,壞念頭很多,會去分別好壞,什麼東西好吃、不好吃、或香、或臭,著在這些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裡。因此念佛念到這個心很清很明、無雜無染時,自然不會執著「五蘊」;這樣六根對六塵不起作用,煩惱斷盡,五蘊皆空了,自能度一切苦厄,現出自性光明智慧,通達甚深微妙法。

●我們出家就是要來斷這「七情五欲」,但是要斷這「七情五欲」不可執著,如果執著不吃不睡,會造成虛火上升,擾亂我們的身心,使我們身心散亂、四大不調、體衰氣弱,甚至會吃不下、睡不著;當不能吃、不能睡的時候,如果沒有正念,很容易走偏路。所以我們在修行受持當中,不要執著「不吃不睡」,或要「怎樣、怎樣」?畢竟還要靠這個身體來修行的,應以「平常心」來行持,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取「中道」,這樣來保持我們的身心,安養我們的身心,因為修行取中道,就可以行持我們要走的路程,自然在修行的路程上比較不會有障礙。

●信佛要怎麼信?就是要皈依三寶,因為佛、法、僧三寶是一體的,有佛才有法,有法才有僧。而法是什麼呢?「法」就是正法,是佛祖修行所悟出來的道理;而佛祖悟出道理以後,再來度我們,讓我們依隨這個法來修,使末法眾生有依靠。「迷者眾生,覺者佛。」如果時時保持我們的心是念佛的心,就是「悟」,就是「佛」,心心都在念佛,就是時時在「悟」。

●眾生無始劫以來輪迴生死,一直到這一世雖然得到人身,但還是在六道當中,而無始以來的壞念頭、壞種子,依然如影隨身,所以我們要勤求懺悔,懺悔過去的業障。受戒也是一樣,盡量求懺悔,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,才可以得到清淨戒。眾生皆有佛性,但必須要靠修行並懺悔業障,才能成就佛道。

●叢林以規矩為寶,出家修行要依規矩去修,不可依世俗法,把世俗的念頭再拿來佛寺繞圈子。一個守規矩的人,身心會自在、寬涵而無所罣礙。

 ●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「無色相」的,都是自然的,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這裡所有的衣、食、住,都是「有色相」的,所以不要把種種有相的吃、穿「觀想」到西方去,因為這也是貪,就是「著相」。如果著相修行,在靜坐時,你所想的念頭就會現出這個「境」來,若沒有定力就會出問題,很危險!所以不要把「有色相」的一切拿來執著,「無色相」的境界不是我們所能想出來的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●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無量無邊,而冤冤相報、相纏,使我們在修行過程間產生許多障礙,所以每天都要懺悔業障,更要發願,發願要了生死,要普度眾生,才能成就無上道。

●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不可能沒有事情;有人就會有是非、有煩惱,有一切種種的事情、種種的念頭,所以遇到境時,「願」要更加堅強。要拿出願力來!不去感覺它,就能不起煩惱、執著而心開意朗。

●六道輪迴裡面,我們今世做人是要來修行的,所以要把握這人身的機會,不要自己「胡亂走」、「胡亂做」,不吃不睡,練「不倒單」,「空頭」(台語,名堂之意)很多,花樣百出,這都是「著相」修行,不僅會把這個身軀搞壞,還會造成身心散亂。若是還沒有修到那個境界,怎麼有辦法行到那裡呢?所以修行要有正念,「平常心」就是道!

●修行從「心」修,是要修這個心「清淨」。如果眼睛老是在看別人,注意別人好壞、別人怎樣,甚至與人說長論短,講得到處都是是非、煩惱,這樣就沒辦法修這個心,這個心就不會清淨。所以要「修心」,就要「觀自己」,觀我們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。

●《心經》云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就是說要破除四相,即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不執著世間上的形形色色,才能度一切苦厄!但是我們都對這個身體不能「看破、放下」,一直在「色、聲、 香、味、觸、法」裡打轉,對世間塵緣無法不起染著之心,所以不能了一切苦塵。

●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一直用「捨身」來成就佛道、度眾生,但這個「捨身」是自自然然的,不是用勉強的,要修行修到有定力,無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相的時候,自然不會有感覺。像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那個程度時,就是還有「我相」;一支針刺到我們,一隻蚊子叮到我們,都會感覺痛,這就是定力不夠,還會隨境生心、觸境生覺。所以「捨身」不可用勉強的,否則就變成執著了。

●苦行不是說我們做不動的硬要去做,而是這個願力─「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」、「人家不吃的我來吃,人家不做的我來做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