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衣淡飯

粗衣淡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 粗衣淡飯

 

        穴居清源山,苦修十三載期間,一日,正餓得發慌,見遠處有一羣猴子戲耍,只見牠們吃著一粒粒樹子,津津有味,不覺垂涎三尺,肚子更餓得受不了。老和尚一邊看著猴子,收回眼光,又看看自己,不覺莞爾。老和尚想:「當下的我,這副德性,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?牠能吃,為什麼我不能吃呢?」隨手由地下撿拾「樹子」吃將起來。

        猴羣見有人加入牠們的行列,頗覺訝異,彼此交頭接耳,鼓噪起來。過一陣子,見老和尚手上已無樹子,竟紛紛由樹上丟下新鮮樹子送與老和尚食。老和尚食樹子後,竟自覺目光炯炯、精神煥發。自此,這群猴護法,竟也深諳人情世故,經常摘取樹子、水果送到洞口供養老和尚。

 

 

●現在的人不管在家、出家,生活都過得很好,其實生活過得好、放逸散漫,很容易招致災難,如果更執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個身軀被「寵」壞了,病痛也較多。

●修行就是要捨身,衣、食、住一切簡單,要「粗衣淡飯」、「知足常樂」。若過於講究衣、食、住,則和在家人無兩樣。要對這些衣、食、住看淡,才能去掉「貪、瞋、癡」,若生活太充裕,則欲望大,貪念越多,身心皆被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束縛,在五濁中打轉而不自在。所以「捨身」當從衣、食、住著手修起。

●「粗衣淡飯」,修行當從此處下手,然現代人卻多講究吃、穿,整天為這些忙碌。本來是要消業障的,現在反而把福、慧吃下去,業障當然也隨著而到了。

●什麼是「粗衣淡飯」?不是不吃飯,而是吃得飽不求好,穿得暖能遮身。至於睡眠,有精神就好,不要貪睡,睡多了容易昏沉。若執著不吃飯、不睡覺,把身體搞壞了,身心不能安住,則枉費來出家修行。

●世人被五慾所迷,希望吃得好,甚至不惜殺生以滋養身體,殊不知吃的可能是過去六親眷屬的肉,而且吃人一斤,一定要償還十六兩,因果逃也逃不掉的。像這樣子輪迴到現世得為人身,依然在還債、討債之中,死死生生,若不趕緊修行求解脫,永遠也跳不出這輪迴圈子。

●不要「貪著」,只要過得去就好。不能因為東西多就拼命地吃,這就是有貪念,但也不能故意吃得少而餓肚子,那也是執著,必須依自己的食量而定。只要吃得飽就好,不要去分別好、壞。

●吃得飽就好,若要求色香味美,放縱口腹之慾,這就是做嘴巴的奴才,不但增加胃腸負擔,也增加妄想、散亂與執著。所以一切要簡單,只要吃得能飽,穿得能遮身、能禦寒就好。

●一個人若是生活越享受,凡事以逸待勞、養尊處優慣了,很容易助長貢高我慢的個性。而個人條件愈優越,「自我」意識就越強,如果沒有以佛法觀念來對治,不知迴光返照,學習虛心謙讓、反省懺悔,那麼要破除「我相」,是很困難的。

●我們既然來到這世間,就必須要生活,而衣、食、住是免不了的。但是只要能吃飽穿暖,基本上過得去就行,不要貪求過份的享受,如果任意揮霍,隨心所欲、不知節制,舊業未消反而更造新業,會招引惡果。

 

●吃東西時,要想想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?怎麼來的?想想自己有沒有修?是否堪以納受?若不懷慚愧心的話,即使只嫌一句「不好吃」,也是損福。

●如果出家不能吃苦、捨慳貪,反而講求吃好,講求安逸,那又何必來出家?這與俗家人又有何異?不要講求美味,貪口腹之慾,只要能吃得下,能吃得飽就好,這樣才能捨除慳貪,開啟智慧。

●領廚房的執事,就是在行普賢菩薩的行願。以前,觀音、文殊等諸大菩薩,都是從廚房中修苦行出來的。廚房是最能夠培福、也最容易損福報的地方;米泔菜葉不可輕損,不要以為拋棄可以吃的東西沒有因果,其實戒神、監齋菩薩可都把這些事記在帳裡,若隨意糟蹋的話,將來還得出生做雞、鴨、豬、狗,來吃這種剩菜餿飯。

●用齋時要默念:「願斷一切惡,願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眾生。」所謂的願斷一切「惡」,是指要斷除所有的惡念。當我們拿著筷子爭夾好菜的同時,心中就已經起了「分別」及「貪念」的念頭,這便是惡念了,像這些都要斷除。

●我們出家人寄形天地間,這天地便是我們安身辦道處,還要再找什麼地方?出家人跋山涉水,到哪裡便算哪裡。出家人並不是要去找什麼樣的道場,而是要看看自己有沒有願力!有願力的話,林下竹子三兩根編一編、搭一搭,也可以安身,也是道場。如果有願力克服一切環境的障礙,心就能安定,這樣,無論在什麼地方,皆能安心辦道。

●如果要練不倒單,先要從「淡泊」兩字開始學起,等到衣、食、住都能自在無礙,貪、瞋、癡也都消滅了,妄念自然消除,這樣才能進一步談到禪定功夫。

●娑婆世界只是我們客居的地方,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,就像一場戲夢,到頭總是空。所以不要貪念娑婆世界的一切,要放下萬緣,念佛求生西方,唯有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的究竟歸依處,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故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