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三聚淨戒 自度度他

三聚淨戒 自度度他

三聚淨戒   自度度他

民國七十三四月十五日 ( 農曆三月十五日) 


 

        惠能辭違祖已,發足南行……逐後數百人來,欲奪衣缽。一僧俗姓陳名惠明,先有四品將軍,性行粗糙,極意參尋,為眾人先趁及惠能。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,曰:「此衣表信,可力爭耶?」能隱草莽中。

        惠明至,提掇不起,乃喚云:「行者!行者!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。」惠能遂出,盤坐石上。

        惠明作禮云:「望行者為我說法。」惠能云:「汝既為法而來,可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,吾為汝說。」明良久,惠能云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惠明言下大悟。

            ――《六祖壇經‧行由品第一》

  
 

         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行,有一世出生為龍,還受「八關齋戒」。有一次在樹下睡覺,因為受過八關齋戒,以及過去宿世種種修持,龍皮呈現五彩色光,非常莊嚴,那是過去修戒定慧所現出來的。

        有七個獵人看到,就要剝祂的龍皮。其中一個獵人爬上龍身,用利劍刺下去,龍非常地疼痛,但想:「我如果動一下、滾一下,那個獵人一定會摔下來。」龍的心非常慈悲,不忍心傷到獵人,便忍受被利劍剝皮的痛苦。

        龍為什麼能夠如此慈悲?這慈悲心,是過去世的菩提心修來的。我們這世如果發菩提心,來生不論在哪一道,菩提心一樣會相續不斷。所以我們這世做人修行,以靈靈覺覺的智慧來修,一定要清清楚楚,不能迷迷糊糊,要發菩提心修行,不要退道心,有境來考時,不能退道心,因為沒有境不能成佛,菩提心不能堅固。

        因為不忍傷害獵人,龍忍受痛苦,讓他們剝皮。龍皮被剝掉之後,全身血淋淋、非常地痛,八萬隻蟲、螞蟻等,開始嚙噬祂的肉,雖是痛苦萬分,但是龍想:「我如果動一下,這八萬隻蟲一定會被我弄死。」就這樣,祂繼續忍受下來。

        這七個把龍皮剝下來的獵人,就是「釋迦牟尼佛」過去世的「七師」,過去世的七個師父,為了讓祂修忍辱,完成佛道,故意化這個境讓祂修。所以老師父常這樣說:「過了一個劫,進了一大步。」

        「修行」這兩個字要怎麼解釋?「修行」,要怎麼修?出家「修行」,「修」是因,「道行」就是果,我們要修佛,修什麼佛?就是要證「佛果」。修行要知道宗旨,路徑要認清楚、走分明,要修「出世法」,不是修「世俗法」。

      「出世法」就是從心去修,這個心,起心動念都要注意,心中有主,好、壞、善、惡,不要「著」,不去分別,從這個根本去修。六祖惠能大師說: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是本來面目。」從這個根本――「心」去修。起心動念,不要「著」世間形形色色的「有相」;耳朵聽的,眼睛看的,都會動我們的心,影響我們的道業。成佛就在於一剎那間的「轉念」,也是在於這個「心」的解脫!「心」要怎麼解脫?就是從日常生活,眼睛所看、耳朵所聽、一切所想的,轉為正念,就沒有那些妄想、執著、煩惱。這就是修「出世法」。

        而「世間法」呢?身雖然出家,但是心和世俗人一樣,染著娑婆世界眾生的習氣,心隨著世間法流轉,好、壞、執著、煩惱,看到什麼就「著」什麼,見境生心,不瞭解出家修行,如果沒有從心「了脫」,要怎麼修?無始以來,就是這個心不能「了脫」,所以到今天,還在輪迴。修行,「修」是因,「道行」就是果,佛法講因果,萬法都是講因果,所以修行要修「好行」。

        每天過堂用齋時,戒師教導:念畢「供養偈」,要先吃三口飯;左邊吃一口,念:「願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」;右邊吃一口,念:「願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」;中間吃一口,念:「誓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不度」。這三句就是「菩薩戒」裡的「三聚淨戒」――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攝眾生戒。此菩薩三聚淨戒,「願斷一切惡」、「願修一切善」、「誓度一切眾生」。一切戒法、所有經典都是教我們行善,教我們威儀,如何修行才能清淨。

        要如何「斷一切惡」?隨順人、不去毀犯人、不侵辱人、不讓人起煩惱,就是持戒,就是「斷一切惡」。但是,隨順人要看情況,眾生要做壞事,還隨順他就不對,隨順是要隨順「善法」。

        以修行來說,每個人都有習氣,譬如有個人,他的作為很不合你的意,有樣東西平時都是你在用,當你正需要用這樣東西時,這個不合你意的人正好拿去用,這個時候你起什麼心?如果是不諒解的人,就會起煩惱,心裡想:「知道那是我時常在用的,還拿去用!」這就是習氣,已經在「執著」了,還不知道,就起煩惱心,這就是「我相」的心,不能隨順人。

        上前指責說:「你知道我在用,為何還拿去用?」對方如果沒有煩惱,可能就說:「啊!對不起,我一時沒想到。」萬一正好知道你對他印象不好,兩個人因緣不好,互相看不順眼,就反駁:「你可以用,為什麼我不能用?」這樣煩惱就來了,心因此不清淨。這樣一天過一天,執著心、煩惱心越來越重,你看他不順眼,他也看你不順眼,慢慢地,心不能平靜,這就是「惡法」。

      「斷一切惡」,就是什麼事隨時隨地都可以,要「小心」,修行就是在修這個「小心」,什麼事都沒關係,自己很「小心」,不讓人起煩惱、不觸犯人,不論什麼事都可以隨緣。日常生活中事情很多,「執著」了卻不知道,已經執著、愚痴了,還一直說自己對。起煩惱時,跟你說,你也聽不進去,怎麼樣都說你對,這也是一種「惡法」。所以,要願斷一切惡。

        如果修得莊嚴,就是「一切善」。眾生會說:「啊!這個人修得很莊嚴!」因為你的舉止行動、心念種種,一切都很和順,讓眾生感到:「啊!你真好,想要趕快來親近你。」這就是善法,斷一切惡,自然生出一切善,眾生就會被你感動,想親近你,這就是一切善。

        一切善的另一個解釋是「心常寂靜」,心時時刻刻都沒有分別、無好、無壞、無煩惱,沒有不好的念頭,放在心裡煩惱、執著。所以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是本來面目。」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無善、無惡,但我們的心有辦法「行」到那裡嗎?就看自己行持的功夫了。

        時時念佛的時候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聖號,念得清清楚楚,時時刻刻都在心。譬如在這裡和大家說話,說完時,佛號自然繼續會念,「心心不離佛」。不是只有念佛,不理睬人,讓別人以為你怎麼了?這也是惡念。「心心不離佛」,與人說話時,心持有「佛」的念頭。不說話的時候,也一直念「阿彌陀佛!」不打妄想,不去想誰怎樣誰怎樣……,不思善、不思惡。如果可以每一個念頭都保持這樣,就是本來面目,修到一個階段,心自然清淨。

        老師父說:「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,這些汙穢不淨的相,也是由心生出來的。西方淨土極樂世界,那麼地清淨,也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,也是心去修的。」所以,一切法不離「心」,修行要從「心」――這個根本去修。就像拔草,從根拔起就不會再長,如果只割草的末梢,它還是會再長出來。所以心就是根本,要從心修才能解脫。不然出家是出家,嘴巴一天到晚說:「我在修行!」其實心一直在執著,這個心壅塞不堪,沒有片刻安定。娑婆世界,你要走到哪裡安定?

        一切善、心常寂靜、無煩惱、知足。在世間一定要知足,如果不知足,一定很痛苦。我們要找最不好的來比較,不要和我們跟不上的人比較。世俗人就是這樣比較,所以煩惱很多,人家有錢,要比人家更有錢,一直追求、一直執著世間形形色色的東西,追求到最後,也是一場空。

        修行人一定要知足,隨時知足,今天有一碗飯可吃,要想:「我很知足,還好沒有挨餓。」不要論說好壞、不要分別,如果不知足,煩惱一定很多。每樣東西、每件事情來到你面前,都要隨時知足。隨時知足就是修行,心就會安,就沒有煩惱。所以,出家人知足最重要,要修苦行,要知足,心才會安定。心有寄託,身體安,心就安,心安才能辦道。否則出家是出家,心沒有寄託,懵懵懂懂,不知道在做什麼?心要有寄託,第一要對常住盡心盡力,再來就是認真修持,這樣心就有寄託。

        娑婆世界的眾生,無始以來的習氣、心念非常多,無量無邊。這個「心念」不停地在念,何謂「念」?有思想就是「念」,念頭。譬如小時候到現在,時間過得很快,就像一場夢。不只白天作夢,晚上睡覺也作夢。無始以來的種子現前,這個「念」不曾停止,為瞭解脫、為了斷念頭、斷妄想,所以要念佛,念佛可以斷除妄想,把無始以來的壞念頭斷盡。

        有境來,耳朵所聽、眼睛所看,隨時不要起念頭,這點最為要緊。如果有念頭浮現,就是種子成熟現前,也就是要消失的時候,千萬不要再種下去,再轉下去,否則又種下種子,種下去又再現出來,變成妄想。「一個念頭,一個生死」如果不懂,被念頭妄想轉了,可惜出了家。為了出家,費了一番苦心,有的父母不肯,克服種種艱難的環境,才能出家,如果還被念頭、妄想所轉,就枉費剃頭出家。

        第三點:「誓度一切眾生」。度一切眾生,要怎麼度?沒有自度,如何度他?要先自度,才能度他。何謂「自度」?就是前面所說的那些條件。自己清清淨淨,沒有毀犯別人,和眾生結善緣,你說的話他聽得進去,就是「度他」。

        還有一點,不要讓眾生造業,要時時觀照這個「心」。我們所做的,是否讓對方起煩惱?會讓對方生起什麼心嗎?時時刻刻要「小心」,譬如別人在睡覺,我們進寮房,就手腳放輕、放慢,也是一種「小心」,隨時替人著想,對方就不會起心動念。如果偶而不小心沒關係,不可以「故意」,明知故犯,就是惡法了。

        自己要捫心自問,時時迴光返照自己的心,是否有毀犯別人?讓人起煩惱嗎?要審查自己,迴光返照,要求自己,不是要求別人:「他又沒有對我好,我為什麼要對他好?我在睡覺時他也是大小聲啊!」話不能這麼說,我們要修行,修行在於自己,因為你的心要「了脫」,如果還有這些壞念頭存在,就沒辦法了。「一念」、「一念」,這「一念」很厲害,不要小看這「一念」沒什麼,無始以來輪迴生死,就是因為這「一念」而起。

        度一切眾生,要先自度,才能度他,要和他結善緣,如果沒有和他結善緣,不只這一世,來生、生生世世,哪有辦法度他?因為與他隔閡很遠。但也不要想:「我可以度他,我不度別人,我只度他。」這樣也不對。來生,你有這種分別,你的心就無法「了脫」,種種好壞的境,就是要讓我們修的。

        成就菩薩,一定要有眾生;如果沒有眾生的種種習氣磨練,修行人不能行菩薩行,不能成就菩薩道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發菩提心,菩提心不只這一世,菩提心發起來,無量無邊,盡未來際,相續永不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