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篇06 智者除心 愚者除境

開示篇06 智者除心 愚者除境

      智者除心  愚者除境 
 

        佛七期間,有的人打得法喜充滿,有的人整天念佛卻念得心裡全都是煩惱。煩惱積在心裡,不開懷!早上聽到,某位大眾師頭磕到桌子,磕了很大一下,我想:「這下要開悟了。」開悟,是沒有一定的時間,也沒有一定的地方,不一定的,說不定這一下磕那麼大力,可能會開悟了。

        修行在這個「一心」,一心的時候,無有定處,無有一處可以預知何時要開悟,總之,我們修行心要專。現在有在家居士在這裡打佛七,但是有些人的心呢?還會罣礙家裡。而我們出家眾在念佛,雖然說念得很虔誠,但是心還是會打妄想的。所以說,這個修行一定要「有心」、要「有主」。對一切事情,乃至一切法都一樣,要有主宰,當下要「直心」,用功也是一樣。一切妄念,是由於人心中無主,若是無主,妄念就生出來。修行有粗與細,粗的方面,就是我們每天六根與六塵相對,所產生「無主宰」的感觸,無主宰,心就被境轉,隨即起煩惱,生出種種的分別。因緣好時,是將別人稱讚得無與倫比,因緣不好時,是恨對方入骨,這是眾生的毛病,也全是因我們的疑心所起。你所想的,就是你的「我見」,有這些知見,在用功、行持的時候,就無法一心,無法直心,念佛的念頭,更無法一直保持下去。

        所以說當下要直心,看到什麼東西不要去分別。分別對自己不利,起了種種疑心,依自己的推測,生出種種的煩惱,對自己不利,與別人無關。所以說,日常生活中,平常心就是道。你看老師父開示,也是在說平常心。觀照平常的起心動念,就是修行。起心動念若是不正,沒有正念,再怎麼用功也難收成效。念到喉嚨破了、拜到膝蓋破了,還是無法一心,因為「無主」。修行主要是斷這個妄念,妄念也叫作妄想,歷代祖師教我們的,叫我們參禪學道,也是要斷這個妄想、斷這個妄念,乃至一切經典,佛法裡面最高的要求,也是要我們斷除這妄想、去掉這執著。最圓融的修行方法,也是要我們斷除妄想。

        本師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慈悲,不問自說這本《阿彌陀經》,令末法眾生有所依靠,以持名念佛的方法,令我們可以迅速的達到修行法的宗旨,解脫娑婆世界的生死。這本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教大家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了脫娑婆世界,出離無始劫來的輪迴,脫離這生死的苦海。雖然在念佛,那個「有所念的心」還非真,還不是我們本來那個「無念」。真如本性,本來是無念的,因為我們在念佛,還有一個「有」心在念,還有一個「我」在念,這就不是無念,只算是妄念。這念佛的功夫,要念到「念而不念,不念自念」,念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就叫作「理」一心不亂。之所以「理」不能一心不亂,就是因為「事」,事是什麼呢?「事」是說行住坐臥,這個心時時念佛,不讓一點點的妄念生出來。現在我們修行不能一心,就因為老是觀察別人,自己不顧,顧別人,眼睛所看的,都是看別人那個好,那個不好,全在分別他人的事情,不知道出家是為了什麼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        今天要來修行,不論在家出家都一樣,就是要斷除這個妄想。記得初出家的時候,我也是很好事相,請示師父:「一天到晚聽人說『開悟』,這開悟是什麼意思?要如何做才會開悟呢?等到何時才會開悟呢?老師父開示:「當你沒有一點妄念的時候,就會開悟了。」悟是悟到什麼呢?就是悟佛知見,唯有悟出佛的知見,才能入佛的智。入佛的智,才能修行,心才能夠自在。從這六根見聞覺知裡面,你才能去行,一個「定心」在其中。我們現在無法「定心」,種種的妄想很多,就是還沒悟佛的知見。老師父說有所悟,才能去行,因為知道如何行,才不會走錯。悟有大悟與小悟,稍微接觸一下也是在悟;像我們曉得要來修行,是「悟」,悟出這娑婆世界是苦海。沈淪在生死輪迴這就不能叫作「悟」,所以說我們以「悟」深入佛法。念佛若是「有」心在念,還是妄念,就要念到沒有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,沒有「我」在念,像老師父所說:沒有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。那個時候,才能達到一心不亂。

        釋迦牟尼佛曾開示,大地一切眾生,都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是都被這個「妄想」蓋住,無法「悟」、無法「證」。今天就開示要以念佛一念,收攝種種念頭,歸在一念。如此一來,慢慢的就沒煩惱,無好壞分別,沒這些散亂心去觀顧別人,自生煩惱。老師父曾說:「你看人家不行,你自己心在煩惱,別人也不知道,那是誰不利呢?是這個修行的人不利。」

       在末法時代修行,以念佛法門,來接引眾生。所以每個月來打佛七,定期來修持這法門,由常住定規矩,讓大家依照規矩來行持,定我們的心,不然心會四處亂跑。古時出家修行,依止哪個常住,就隨順該常住的意思,不是常住在隨順人眾的妄念。若在大陸叢林,常住大眾上千個、好幾百個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,而一個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,這麼多的念頭,常住如何能去隨順人眾呢?假使你們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思想,就不能安定,不能安住。若隨順常住,就是以常住的規矩為體,心中有一個主,大家照這個方法去行去修,慢慢的就無我。無「我」在做什麼事情,沒有一個「我」的意見,沒有一個「我」的意思存在,對你的修行就有很大幫助,你的心,自然就會安定下來。

        心若無主的人,走到哪裡都沒辦法。一早醒來,眼睛尚未睜開,想東想西、想好想壞,乃至幾百年前的事情也拿出來想,這都叫作「妄念」。必須以這個專一的心念佛,一心去念,去除妄念,同時心也要有正念,不然只是念佛,事情一來,念頭轉不過去,念佛的心就中斷了,不能再保持下去。

        念佛也是要發心,這個念佛的心要切,才能了生死。「了生死」是要做什麼呢?也是要度人。不是說我好就好了,管別人怎麼樣,這也不對。所以老師父常常開示:「未成佛,先度眾生。」他說:「我沒度完,還是得再來。」意思是說,趁現在盡所有的力量,趕快度眾生,否則沒度完,還是得再來這個世界。這就是他的願力呀!老師父常常叫我們要有「願」,這個「願」是為了什麼?不是為你自己,「願」就是為了眾生,你才發得出來。有眾生才會發這個慈悲心出來,才有這個願力出來,不是為你自己在發願。為你自己怎麼叫做發願呢?

        這個「願」是無色相的願,不是有色相的,說我在做這、我在做那,那都是有色相的,願是無色相,是放在你的心中。心中有個「主」,碰到什麼境,種種的事情,就會提醒自己:「我在修行,要如何來過這個劫。」經典上說:「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終不以此苦,退失菩提心。」就是要我們發菩提心,堅持這個道心。菩提就是「覺」,覺就是「道」,道就是「妙心」。無色相的心,就是被妄想害到,才會使得身心不能自在,進而生出種種煩惱,所以我們要起慚愧心、起勇猛精進的心,迴光返照,向這個自性去求,否則釋迦牟尼佛再出世,也是沒辦法度我們。

        心一天轉來轉去,轉出無量無邊的念頭,你要讓它都不要想,不可能!只有依這個「阿彌陀佛」的聖號,放在你的心,讓它都轉成「佛號」,轉成「佛」的音聲,不要讓妄想的聲音侵入。講是這樣講,要自己「去行」、「去覺」。像師父常開示,講歸講,自己去「覺」才會知道,不然講再多也沒有用。所以說,「平常心就是道」,日常生活自自然然,自自在在沒煩惱,不管別人的閒事,眼睛不去觀顧誰的好壞,留意人家怎麼樣,這點最要緊,講好講壞都是你自己,稱讚人家,稱讚到極點也是你自己,誹謗人家,誹謗到極點也是你自己,口業都是自己造作的。所以說:「若識得本心,大地無寸土」若能察覺心的起心動念,是善還是惡,就是參你自己。所以說,有智慧的人,除這個心,沒智慧的人,除這個境。這個境你要如何除呢?修行是除心不是除境,除心才會自在,才會安定,不是看外面的事情,拿來放在心上紛亂。

        老師父常開示:「是你眼睛看好壞,是你自己起分別。」老師父所教的都是很解脫的法門,但是大家都不會運用。所以說念佛,一心念佛,正在念佛的時候,一念清淨念,沒有那些妄想雜念,這樣打佛七,才能行持到「心」;即使不能一心,最低限度能夠沒煩惱。在念佛的時候,沒煩惱沒妄想,靜靜念,觀顧這個念佛音,這是最要緊的。所以說煩惱妄想大家都有,就是要來修這些東西,不然要修什麼呢?好好來保握寶貴的時間,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、中土難生、善知識難遇,要把握這寶貴的時間來念佛,人命無常在呼吸間,一口氣沒來就變成灰壤,好像土壤一樣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希望大家智慧增長,念佛的心更加堅強,對我們修行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