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者懺悔業障
無始以來,我們所造作的業,不知多少,難以計算。每天課誦,十大願王第四「懺悔業障」,是說一個修行的人,每天都要「求懺悔」,要這個「心」勤求懺悔,並懺悔「口業」,這兩項最要緊。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業不知有多少,一世一世、一劫一劫不斷地造作,所做的業一直增加,所以說所造的業無量無邊。
如果說所造的業障,是有個體相的話,虛空這麼大也裝不下去,而我們的業就是這麼多。今天我們來修行,種種的障礙,種種的病苦,這都是因過去所做的業導致,所以要懺悔業障、要發願。修行過程中假使有病苦,輕微的就拿藥吃一吃,不要起煩惱;若病重時,起了很大的煩惱,就要像老師父所教的,「要甘願還!要甘願還!」過去我們不知害人多慘,傷人心多嚴重,殺盜淫妄飲各方面都造了罪,所以這世來修行,一定有這些業報,要歡喜甘願償還。
懺悔有三種,第一是發露懺悔,第二觀相懺悔,第三就是叫作觀無生的懺悔。「發露懺悔」就是說,譬如我們造作《梵網經》裡面所提及之四十八輕罪,在這大眾中,來發露你的罪,對過去所做的求懺悔,這就叫做「發露懺悔」。
第二種「觀相懺悔」,觀相懺悔是什麼呢?就是每天拜佛,頂禮阿彌陀佛、向十方諸佛求懺悔。《梵網經》裡面提到,如果犯的是十重罪,要一心一意求懺悔,頂禮三千佛,虔誠求懺悔,直到佛來跟你摩頂、授記,乃至你看到祥光、看到種種的瑞相,這樣十重罪才會消,這叫觀相懺悔。每天禮佛求懺悔,這就屬於「觀相懺悔」,但要誠心,一心一意求懺悔。
「觀無生的懺悔」,就是說從心來求懺悔。我們所做的罪業,都是從這個心生出來的,所以經典中說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。」意思是說,罪福都是由這個心生出來的,造福造業都是這個心,做功德,修佛,修成佛道,都是心去修的;而造業,墮落也都是心去做的,所以說罪從心起將心懺。既然罪是從這個心來造作的,就要從這個心來懺悔。
「懺悔」是什麼呢?就是懺除以前所做,悔過以後不要再做,這叫作求懺悔。罪由這個心造作,就要由這個心來求懺悔,保證以後不再做了。「觀相懺悔」,雖然每天在懺悔,邊拜邊求懺悔,迴光返照自己所做的不對,但事過境遷,事還在心裡打轉,還心不甘願,還在那裡罵,這就是叫作「心沒消滅」,你這個心還有罪相在,還有這些事相呀!所以不能消滅你的罪,如果是這樣,不算是真正的懺悔。
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從心來虔誠求懺悔,保證以前所做的,以後不再違犯,那麼心中沒有這回事,就是說心滅。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心如果沒這件事,這個罪也就消滅。自性是空的,既然是空的,就沒有一個自體存在,若是有自體存在的話,則所做的罪有相有體,虛空這麼大也裝不下,可見罪相是空的,是人所做出來、所想出來的,所以不要執著過去。
我們求懺悔不要再做,這個心念不要一直放著,我剛才做了什麼怎樣怎樣,這叫作障礙,對修行有所障礙。只要一心念佛,坐禪參禪都一樣,過去的事就過去了,過去心不可得,不要一直將那些事常常放在心頭,令自己悶悶不樂,使心裡不能清淨。「我做這個事情,怎麼會這樣?」還是有一個「我」,有一個我在「做」,有一個我在做「什麼事」,三輪不能體空。所以說,佛法譬喻來譬喻去,都是針對這個心。「罪滅心亡兩俱空」,如果這個心沒有再起,將罪消滅,罪滅心亡,「是則名為真懺悔」,這就叫作真正的求懺悔。
我們所做的違失,求懺悔時,真心地求懺悔,過去了就好,不要再放在心裡。如果不小心犯了錯,驟起煩惱,心裡過不去,暗自難過,只要知道無心之過並非故意的,向佛祖求懺悔,過去就算了,不要將這件事常常放在心裡,不然也會障礙我們修行。
今天我們禮懺,懺悔過去無始以來的業障,一心求懺悔。平時日常生活中,大大小小的罪,都要從這個心去求懺悔,什麼事情都說「我自己不對」。「常見自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若常常看到自己不對,就跟修行的「道」相應了。若常說人家不對,說自己對,這樣就有厭惡心。常常說人家不對,就是有「瞋恨心」,有「我見」,有道是「一念瞋恨起,百萬障門開」,就是說一念瞋恨若來,許許多多業障,都會來障礙你的修行。所以說,不要常說別人不對,要迴光返照我們自己不對,我們是要修行的,這樣修下去,六根才會清淨。
常說人家不對,眼睛看、耳朵聽的都不順遂,就會有煩惱。縱然你沒將煩惱表明出來,但你心裡面在煩惱,這也是修行的障礙。這「心法」要瞭解一下,日常生活一舉一動,這都是修行。並非「念經、念佛才是修行,沒念經、沒念佛就不是修行。」修行是這個心,是心在求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