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

忍辱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忍辱
 

        穴居清源山,苦修十三載後,老和尚回承天禪寺不久,擺在大殿的香火錢丟了。當監院師與香燈師傳出這個消息,舉寺嘩然。老和尚沒回寺以前,從沒掉過香火錢,老和尚回來沒多久,舉寺賴以維生的香火錢不翼而飛,而且讓大眾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老和尚每天夜裡都在大殿裡坐禪,若說有人動手腳,第一個知道的應該就是他。既然他沒有反應,那麼偷香火錢的人,最有可能的人會是誰呢?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可喻了。

          自此,整個寺裡上下,大家雖然都不明說,可是只要一進大殿,或碰到老和尚,沒有不以白眼相向的。老和尚在眾人默擯之下,一句表白說明的話也沒出口,一點不滿怨懟的心也不起,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多禮拜。大家仍然怒目相待,老和尚依然如沐春風。這時候,監院師與香燈師才出來講話。

        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,這只是監、香二師想藉此事考驗老和尚,究竟在山上十三年,歷練出什麼樣的工夫來!沒想到老和尚居然在眾怒之下自在安然。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歉不安之心外,倍生一份敬佩讚歎之意。

 

 ●受到別人的攻擊或批評,應當忍受。即使是受冤枉,也得忍,甚至還要感謝人家讓你有機會修「忍辱」。「無忍不成道」,能忍辱的人才是智者。

●忍辱不是有心理準備的,既不是說「我要忍辱」,亦不是感覺「自己在忍辱」,如果這麼想,就是還「有相」。要對境「不感覺」,如人家罵你時,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,這才是「無相」的真忍辱。

●若自己對,別人硬說你不對,也要向對方懺悔,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忍辱。

●別人把沒做好的事往我們身上推託時,也要忍,這才有機會修「忍辱」、「無我」。

●打擊我們的人,不要認為他是壞人,其實從修道上來講,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,有助於我們修行。會轉境的人,曉得藉這個境來磨鍊修忍辱以成就道業,內心還要感謝他,因為這就是西方的資糧。要接受、要承擔,不要跑去哭,否則豈不太傻了。

●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,修行才會進步。就算是自己對,也要向對方懺悔,能夠這樣做,就是你在修行上有一點功夫了。

●人家侮辱我、欺負我、佔我便宜,如果我們能忍下來,不去斤斤計較,也不去罣礙,這樣的話,不但宿世的業緣消除,而且當下自己心中便能平靜,既無煩惱,又能增長福慧。

●忍辱是修行之本,戒律中也以忍辱為守持的第一道,因為忍辱是最大的福德之源,能行忍的人,福報最大,能增加定力,消除業障,開啟智慧。

●一般人的習性是—凡事分別是非、曲直、對錯,爭長論短、惡心相向、出口如劍、不肯吃虧。而出家人就不同了,出家人要以忍辱為本、慈悲為懷,遇到事情時不分是非曲直,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的態度、慈悲的心,學習忍辱吃虧,一切都能包容,這才是出家人的德量。

●我們參學,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我們什麼厚待好處,而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,如果不肯吃虧,是參不到東西的。所以「忍」字非常重要,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,更要忍一切的境緣。譬如別人怨恨我們,我們不但不怪他,還要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跟他結善緣。只有能忍辱的人,才能開啟大智慧。

●出家人的心要「無瞋」,倘別人對我們越不好,我們越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,反而對他越好,更要度他,不可像世俗人一般,起瞋心,結怨仇。

●寺院是個十方道場,十方人聚集在一處,一個人一個樣子,我們要自己去適應這個環境,不可能由環境來適合我們的意思。要知道家裡的父母兄弟尚且都不可能完全順我們的心意,何況十方人?所以處處要能忍,要能謙順,心才會安定,修行才能入道。

●出家和在家不一樣,出家修行沒有論對不對的,對也接受,不對也接受,若能如此忍辱,慢慢地就可以去除「我相」。

●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煩時,我們應該說:「這是給我們修行磨鍊的好機會,讓我們能進道。」不是別人不好,是自己不好,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在分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