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藉假修真
上廣下欽老和尚、祖師大德都開示:「這個肉體是假的!這個肉體是假的!」怎麼會是假的?捏會痛、割了會流血,怎麼會是假的?
事實上它是假的,不要誤認這個色身是「我」,色身只不過是隨業受報、四大和合的假殼子。佛祖已看透一切,才告訴我們要藉這個「假」把真正的「真」修出來,修得像佛祖、菩薩、阿羅漢那樣,生死大事就解決了。
這輩子這個肉體不能虛度,肉體雖然是假,但是沒有它無法修行,所以要珍惜、守本分,把它照顧好。傳聞師父說:「要三分病才好修行。」因為這樣才不會有妄想,才會謙虛,才會下心,才會腳踏實地。
我們可以透過誦經、持咒、拜佛、念佛、供養、布施,一者消災解厄,二者添福延壽,讓這一世,人身這一劫,多種些善根、多消些業,與佛祖結緣,來生來世,生生世世,與佛有因,與佛有緣,與佛永相隨,生生世世皈依大覺尊,才不會又流浪生死。

人生如戲
人生如戲,前世姓高、這世姓張,一齣又一齣持續扮演,一直不斷更換角色,跟戲臺上的演員一樣,隨劇情喜怒哀樂,流浪生死。
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永恆的,這個肉體會腐壞,捏會痛、割了會流血,都是假的,你、我、好、壞,這些全是分別。娑婆世界只是我們客居的地方,一切都幻化不實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?
遇到不如意的事想找答案,從《金剛經》裡去找,從佛法裡去找:「若人欲了知。三世一切佛。應觀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」
你的「心」是什麼?出來就是什麼!

一念生三千
上傳下聞師父曾說過「一念生三千」的故事:
一位出家人,因為老鼠很多,所以養一隻貓,養了貓,因為要讓貓喝牛奶,便養了一頭牛,養牛之後認為要有田讓牠犁,就買了一塊田地,之後自己就開始蓄髮了。
上傳下聞師父藉這個故事譬喻:不要妄念紛飛!「想蘊」不空,「煩惱」不斷。一個念頭,一個生死輪迴。

安忍不動任何念
有一個「法」,在生活當中很好用,就是「安忍不動任何念」。
遇到高興的事,「嗯,這個很好。」就好了,知道它怎麼好,不必欣喜若狂。
看到一件事,「嗯,怎麼這樣呢?不是這樣吧?」好,知道不應該這樣,不是這樣,也不要暴跳如雷,要心平氣和,心靜如水。
這些文字都很簡單,可是它的內涵都是功夫,端看各人火候。

如何解脫
在世間要如何解脫?
就是要用「佛心」去對待一切眾生。慈悲喜捨,不增不減,隨緣隨分。這個因緣,你扮演這個角色,為人夫、為人妻、為人父、為人母、為人子,乃至器世間的各種角色,都盡心盡力將它圓成,萬事盡力就都不會有缺憾。
這樣直指心性,你的心念要朝這個人生真諦去下工夫。

是非不辯為解脫
上傳下聞師父開示:「呼吸就是自性。」
根器好的人,聽了一拍即合;凡夫就是「著相」,一直以「相」論事;好壞、是非、對錯、你我,都是這些。
「是非不辯為解脫」,對錯不要再爭論、辯解。爭論、辯解是世間事,「眾生相」就是如此;我對你錯,我好你不好。《菩薩戒經》說:「惡事自向己、好事與他人。」
無諍,才能離言語絕百非;寂之又寂圓覺才會現,這樣才真正跨入修行的門。

力行實踐為第一
佛陀與迦葉尊者「拈花微笑」,那是以心印心。
「佛以一音演說法。眾生隨類各得解。」眾生依各人的程度去理解;現在學ㄅㄆㄇㄈ就瞭解到ㄅㄆㄇㄈ,現在小學六年級,就擁有小學六年級的理解,都不要擔心、不要煩惱,一腳步一腳印去行就對了。
「覺海性中非言論。力行實踐為第一。」一定要腳踏實地去「行」,沒有力行實踐的話,說得再好聽還是佛祖的,不是你的,只是學會說而已。
世間一切事也是如此,學佛絕對是這樣,所以要有正確的方向,但是不要感到壓力,方向正確,量力而為,隨緣隨分,盡心盡力。盡心盡力就是「精進」,就是「百尺竿頭」;到了這裡過不去,就知道要進階了,是在考試了,這時要心平氣和、心靜如水,咬緊牙根「衝」過去,衝過去便是海闊天空,又是另一番天地,箇中滋味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

對題
修行要對題。
對題的力量叫做「精進」。
不對題的力量叫做「業力」。
一個念頭轉過來就是「清淨無念」。
一個念頭轉不過來就是「分別執著」輪迴的因。

失之毫釐 謬之千里
我的想法,別人的想法,這是什麼?這是「眾生相」,還沒有解脫的眾生都是這副模樣,只是程度輕重的差別;有修過、歷練過、摔倒過,就比較圓融;沒有經過這些階段的人,「刺犽犽」(閩南語,意指張牙舞爪)到處傷人。
看似有志氣,但是方向還沒有「對題」,沒有對題的話太可怕了,「失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,一絲絲的偏差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,所以正知正見很重要。

志氣強過習氣
我是誰?
用一張紙隔在面前,就什麼都不知道、什麼都看不見了,還逞強什麼?
這個「強」字,是志氣強,不是脾氣強,不是習氣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