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答錄(二)

問答錄(二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敦法師開示

         問答錄(二)

 

               凡是有相  皆是虛妄

        新出家的佛子問:對僧團生活遲遲無法適應,叢林生活的人事物讓弟子覺得很難應對,常常不知道要躲到哪裡去。

         生活歷練太少才會有這種現象,但是不怕啊,為什麼不怕?因為一切的現象都是假的,過眼雲煙,就像坐火車一樣,火車開過去,是不是看到沿途的景象一直過去、一直過去、一直過去,然後,你回想剛剛看到什麼?不一定想得起來,對不對?

 

        「凡是有相,皆是虛妄」,要先懂這個道理,然後依照這個道理去做,成功了,就走出自己的路來了。很多人不是心神渙散就是迷迷糊糊過日子,既然出家了,自己就要有主張、有目標。

 

        我得力於什麼?我是鄉下孩子,小時候就是在田裡玩泥巴,要不然就是和同伴比賽在圍牆上面跑,圍牆上面這樣窄窄的,我在上面跑都不會感到害怕,還要衝第一,因為我的心很專注,所以圍牆再高、空間再小、跑得再快都不害怕。

 

        出家前我到台北承天寺參加農曆七月法會,雖然內心已決定依止欽老和尚出家,但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適應僧團生活,法會一個月,一天七、八支香,沒有一支香缺席,每支香圓滿,我都祈求什麼?

 

    祈求六親眷屬不要障礙我。

    祈求冤親債主不要障礙我。

    祈求我自己不要障礙自己。

 

        參加一個月的法會,始終獨行俠一個,有些人參加完法會朋友交了一大堆,我不做這些事,如果要做這些事就不用進佛門了,因為,朋友再好又怎麼樣?一起去做鬼嗎?

 

        我不要,我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,我的路是什麼?當時也不知道,就是老老實實,跟隨欽老和尚,跟隨聞師父,跟隨他們一腳步、一腳印,這樣一路走來,走了四十多年。

 

        出家修行,要「取信於佛,不取信於人」,讓佛菩薩對我們有信心、認識我們,那才重要,人家信不信你,那是他家的事,跟你有什麼關係?那是他的念頭,他的生死輪迴。

 

        從修行上來說,打擊我們的人,不要認為他是壞人,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,有助於我們修行,不僅要「人惡我不惡,人非我不非」,還要學佛菩薩發願,希望自己有能力救度他們,要發這樣的願知道嗎?

 

        欽老和尚曾開示:

 

        願有大小,我們要發大願,大願就是「無色相」的願。「願」不是用嘴巴講的,「願」要用心去行!無論什麼境界來,遇到任何事情,心能「不動」,無好無壞,這樣慢慢修持,就能降伏煩惱,使身心自在。

 

        有人就會有是非、有煩惱,有一切種種的事情、種種的念頭,所以遇到境時,要對境「不感覺」,「願」要更加堅強,欽老和尚開示:「真正修行的人,『道心』很堅固,『願力』很堅強。」要遵循祖師大德的教誨,拿出願力來,不要被環境所轉,「凡是有相,皆是虛妄」,心要自在,心要過境,這樣就能在僧團自在修行。

 

 

               不著不取  自然成就

    居士問:《金剛經》說「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」如何解?

         就是不要停留在那裡,已經發生過的事,好,經歷過了,知道了,知道了就「放下」,不要每天一直在想那些,「著」在那裡;歡喜心,還在想那些歡喜,卻是摸不著、看不到的東西;難過、憤怒也一樣,不要停留在那裡。

 

        現在心不可得,當下沒事。未來心不可得,不要在那裡打妄想,事情還沒發生就想一大堆,要把握當下,即便是當下也是剎那即過。所以說「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」就是不停留一個「執著」在那裡。

 

 

        居士接著問:《金剛經》都會說三段論,例如:「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」為什麼?

 

        舉個例子,佛陀的弟子優婆離原本是剃頭匠,依印度當時的種姓制度,是屬於低階的那一層,但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眾生佛性是平等的,他有福報因緣、有善根,發心出家,佛陀就幫他剃度,出家之後負責為佛陀剃頭。

 

        有一次為佛陀剃頭時,佛陀說:「輕一點。」他就輕一點。又剃,佛陀說:「再輕一點。」他就更輕一點。再剃,佛陀第三次說:「再輕一點。」再輕一點,這位尊者入定了,佛陀趕緊起身,因為這位尊者站著入定,佛陀擔心他跌倒,便叫其他弟子趕緊扶著他。

 

        這樣聽懂嗎?又是這樣,又不是這樣,才是這樣。所以什麼都不是,什麼都不要停留在那裡;「真空妙有」,沒有真正「空」,「妙有」就發揮不出來。

 

        人們喜歡論說「神通」,神通不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標,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自然反應,不要停留在那裡,不要想神通,而是要想「正法」是什麼,應該怎麼修持,一切都「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以這種內涵在修持的話,自然成就,水到渠成。神通是智慧的妙用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居士再問:《金剛經》「大乘正宗分第三」說:「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。」下一句又說: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如何解

 

        跟前面說的一樣,沒有再多一個這個「相」,就是「無你無我無好壞」;說「無」,它又存在。說「有」,它又會消滅。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、去體會,就很容易瞭解。

   

        聞師父開示:「呼吸就是自性。」

 

        呼吸長什麼樣子?香的?還是臭的?拿得到嗎?這就是《金剛經》裡所詮釋的。

 

        但是,說「呼吸就是自性」,若不呼吸就沒有了;出來不再進去就沒有了。沒有的時候,這個肉體呢?現在百般愛惜,懶得呼吸後就開始腫脹腐爛壞掉,佛門將肉體譬喻做「臭皮囊」,裡面都裝屎尿,東西再好吃,香的進去,臭的出來。

   

 

 
   

 

 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忍辱是修行之本

        有位當老師的信徒問:「師父,如果我覺得自己很冤枉,受了冤屈,要如何修忍辱波羅蜜?」

 

        欽老和尚說:「吃虧就是修行。」

 

        民國73年前半年,老和尚和傳聞師父都還在台北承天寺,老和尚對傳聞師父說:「傳聞啊,你的個性很直,很善良,很慈悲,你很吃虧。」傳聞師父真的很單純,就問老和尚:「吃虧怎麼辦!」老和尚說:「沒關係!吃虧就是修行!」

 

        「吃虧就是修行」,老和尚的這句話你要謹記在心。

 

        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是有相。皆是虛妄。」一切都是虛妄的,都是假的,都不是永恆的,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生、因緣滅,所以不要停留在被冤屈、誤會、誤解、誣賴、毀謗,這些虛幻的名相上,事必有因,凡事都有前因後果的。

 

        老和尚還跟傳聞師父說:「忍辱第一道。」忍辱是修行之本,能忍辱的人才是智者。再來「是非不辯為解脫」。

 

 

        信徒接著問:「師父,這樣到最後就可以體會到空性嗎?」

   

        對,本來就是「空性」,程度上的差異而已。

 

        如果已經瞭解「空性」,面對種種是非、毀謗,都能心平氣和面對,因為你還不瞭解「空性」的真實意,用功的程度也還不到位,所以對這些事很難按耐下去,忍不下來,是「忍不下來」的問題,並非道理對錯的問題,是工夫還沒有到家。